热搜: 阿克苏  生态  染料  卢比  服装  中俄  染费  皮棉  盛泽  服装定制  纺织  人民币  不染色  美棉  环保  丝路柯桥  化纤  降税  缅甸  库存 

5万汉川农民聚集从事服装生意 广州有个"小汉川"

   日期:2018-11-21     评论:0    

广州沥滘、后滘,聚集着5万多从事服装生意的汉川农民。他们在这里加工时尚服装,对接外贸,每年可赚回25亿元。8日,记者南下广州,探访汉川农民的创业传奇,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店再小,也是个老板

广州大道南,有个公交站名为“兰州路”,道路两侧,是广州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

沥滘与后滘(滘,音jiào)两村仅一条马路之隔。这两个不大的城中村,是5万汉川人安身立命、发家致富的家园。其中,光汉川杨林沟一个镇就有2万多人在此驻扎。

如果不是林立的门面,你可能感觉不到这里的特别。作坊,多是服装辅料加工场,招牌上印有“印花厂、制线厂,承包烫钻、烫图、制拉链”等信息。

清晨6点,住在后滘村的张婵就和老乡们挤上一辆面包车,前往“十三行”档口。

张婵在家乡杨林沟读初中时就听过很多“广州传说”。一对30多岁的夫妻带着所有积蓄在2006年来到广州,凭着自己的眼光,进了几套服装式样,找工厂加工,衣服被贸易商选中后销往东南亚。这对夫妻很快就富起来,开着小汽车回乡,还在镇上盖起了三层楼。

张婵夫妇就是被“传说”吸来的。那是2009年,当时沥滘、后滘渐成气候,“虽然来晚了点,但还是抢了些商机。”第一年,张婵夫妻俩就挣了10来万。

张婵的哥哥张涛原本在汉正街做生意,次年也“转场”而来。“当时租金已经很高了,一个不到2平方米的档口,季租30万元,还要交10万元押金。”张涛吐了吐舌头。一个人承担不起,他与三个老乡合伙盘下一个档口。“十三行”里,每间档口小得可怜,还多是几户共一间。“夫妻档,一人守铺,一人拿货,一年能挣个20多万,店再小,也是个老板。比在老家强多了。”张涛坦言。

淘金者,一路辛酸泪

石伟、蒋运姣夫妇是杨林沟镇最先探路的那一批人。谈起创业的艰辛,“辛酸泪用脸盆都接不完。”42岁的蒋运娇感叹。

早些年,夫妻俩在镇上开过餐馆、卖过烧烤,勉强糊口。2002年,在老乡杨少华建议下,他们和姐姐一家凑了7万元,到深圳做服装生意。

没有经验,质量出差错,潮流也看不准,两个月就把本亏光了。

“闯出来是个人,闯不出来是个鬼,没有半点退路”,他们咬咬牙,又找亲朋借钱,从头开始。守到年底时,遇到南非、台湾两个大客户,生意出现转机,赚了10万元。

他们从深圳转战广州很偶然。2003年“非典”,深圳市场生意惨淡,他们突然接触到一家广州客户,每次下单至少千件,精明的石伟断定,“广州市场隐藏着巨大商机。”

2004年,他们搬到沥滘时,只有3家做服装,配套不齐全,连简单的打扣子都要跑很远。

“3点半起床上档口,守到下午5点半才收档,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身体上的苦尚能忍受,让蒋运姣懊恼的是,因为不懂行,错失了不少机遇。不断尝试,夫妇俩积累了丰富经验。飞跃发生在2006年10月,因为多个“爆款”(圈内行话,意为超级好卖的样式)吸引外单,一个月就赚了200多万元。很快,他们资产迅速积累到千万,在广州有了房有了车,女儿也送到澳洲留学了。

石伟夫妇说到的杨少华,在杨林沟镇无人不晓,被当地人认为是服装业的“领头雁”。

1997年,20出头的杨少华就在深圳做服装生意。“每天都是冷饭、咸菜,爱人守档口,我在外面跑布料、看样”。因为起步早,他在深圳挖到第一桶金。2008年,他来到商机更多的广州。

人扎堆竞争趋激烈

汉川人在沥滘的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百元富翁不断涌现。老乡带老乡,汉川农民一波波赶往广州。渐渐地,沥滘、后滘成了汉川人的聚集地。

这里,大街小巷满是汉川口音,随处可见汉川餐馆。“去年,有个老乡卖锅盔,就挣了20多万元”,这在老家,不可想象。

晚上12点以后,一天的工作结束,印花的、打钉的、压折的等各种工种的人陆续下班,街上沸腾起来。人们三三两两、吆喝成群,或聊聊一天的生意经,或大声劝酒、吹牛。

老乡带老乡的传统也有弊端。人多了,也不是都能赚到钱。“这些年,人越聚越多,租金越来越贵,竞争越来越大,以前都是10件才起卖,现在生意不好做,一件、两件照样卖。”张婵吐糟。“服装这行还是适合年轻人,体力、精力跟得上,眼光独到。”早期挖到第一桶金的人纷纷转型,石伟夫妇转行做起健康管理,石伟姐姐专注于孕婴店经营,杨少华则携资回武汉开起了连锁酒店。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