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棉纱价格 棉花 棉纱 氨纶  有机 越南 棉花价格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多方原因考验纺织企业承受能力
时间:2012-05-02 08:42:12  来源:绍兴县报  共有条评论


  受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仍待考虑的影响,今年纺织行业的出口遇到很大困难,销量下滑比较严重,内销方面,数据显示也并不理想。

  收储政策稳定了棉价,防止由于2011年棉价持续深跌给纺织企业造成更大的困难,同时国内的企业避免了库存继续大幅贬值,让企业能够在收储价格附近较高的价位上消化高价原材料库存,市场预期的稳定也有利于产成品的销售。从这个方面来看,收储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纺织企业的。

  但由于收储政策对国内棉价的托市,使得内外棉花价差逆转往年的格局,内外倒挂且价差急剧拉大,使纺织企业使用着全球最高价的棉花,接单能力下降。同时,国内人工成本上升,能源价格走高,加上税负沉重,不断考验着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

  企业盈利状况不佳

  年前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处于低谷的影响,纺织企业一直处于开工不足的境地。调查显示,目前开工率较好的仍是偏大型的企业,小企业的开工状况相对比较差。

  一些企业反映订单中散单比较多,为了接单,企业纺纱的品种转换快,车间需要不断改变配棉来配合订单,增加了纺企的负担。到4月份,由于3月份的订单未现,企业的开工率受到考验,一些企业开始选择停机。

  由于订单量少,企业间争抢订单使得接单价格被压得很低,再加上劳动力等生产成本高企,使得生产利润被严重压缩。调查中,多数企业虽然表示有利润,接单价格较低也获得一定的销售量,但利润微薄,少数企业表示处于盈亏之间或有亏损。外棉、非棉纤维使用比例增加。

  在这些企业中,成本控制得好的企业开工率一般比较高,其中许多企业选择使用低价外棉来增加自己接单的竞争力,也有一些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增加化纤用量。一方面是企业下调原料用棉占比,化纤等非棉纤维比重增加;另一方面则是棉花原材料增加进口棉使用量。

  纺企采取低库存策略

  从一些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企业采购原材料比较谨慎,多采取随用随购的策略,极少囤棉,保持低库存是目前纺企的策略。

  在产业链上,无论是纺织企业棉花,还是下游的布厂包括印染企业,目前原料的成本明显下降,证明上个年度高棉价带来的高价库存已经基本消化完毕。

  目前,一些企业认为棉花采购比较顺畅,供应相对充裕,加上下游订单仍旧不佳,没有必要加大库存天数,目前较大型企业的库存天数在30—40天,中小型企业的库存天数在20—30天,这样的库存水平处于近几年的低位,也说明在经历了棉价的大涨大跌以及国家强势介入后,棉花产业链格局在发生变化。

  非棉纤维方面,杭州萧山的化纤企业库存普遍偏高,销售不畅。库存压力下,企业的开工率下滑,多在70—80%。产成品方面,纺企的库存仍旧较高,纺企表示棉纱和涤棉纱低价销售尚可,但坯布的销售不理想。

  纺企签单情况不佳

  去年,我国纺织行业出口数量大幅逆转,棉纱线、棉织物、棉制床品、棉制服装出口数量分别比前年下降25%、3%、21%、7%。2012年以来,出口形势较2011年进一步恶化。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成本带来终端服装涨价周期的持续,加上内外棉价价差高企,导致海外订单流失;另一方面是与房地产关联较高的家纺需求受压调控政策影响,需求下降明显也抑制了订单量。

  今年以来,纺织服装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浙江省有许多服装企业没有足够的订单开工。2012年1-2月,服装产量同比下降4.93%,比上年同期下降19.55个百分点,而1月份是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负增长态势。

  目前美国的订单由前期下滑转为稳定,但对欧出口仍旧面临压力。虽然3月份的订单状况不尽如人意,但进入4月份后,纺织企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出口价格回落,对出口量将会有提振作用。

  出口不行,许多企业转向内销,但是内销并不好做,出口有退税,而内销要面临更大的税负。今年1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同比下降0.18%,虽然服装商品平均单价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5%,而1—2月份服装零售额累计增长6.1%,创下历史新低,零售量累计同比下滑4.23%。

  出口不佳、内销不畅,使得下游服装企业的库存压力巨大。根据相关消息和上市公司的报表,运动品牌美邦、李宁等在年初的库存巨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是暖冬,使得秋冬季服装销售不佳,进入3、4月份,许多门店仍在销售春装,并且春装一上市就打折,促销意愿强烈。

  除了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各地的招工难对纺织品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许多企业虽然开工不赚钱,但为了保证工人的稳定,也不敢停工。按目前企业的薪资,劳动力的成本大约较2008年、2009年度上涨了1倍左右。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产业转移在后期将更加明显。纺织行业同样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油价等能源价格的上调无疑又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