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棉纱价格 有机 棉花 棉纱  氨纶 环保 越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从“国民床单”到“国民毛毯”、“国民毛巾”、“国民脸盆”
时间:2012-10-05 09:16:20  来源:解放日报  共有条评论


  ●把旧的资源变成新的流行文化,纳入时尚,这早已不单单是怀旧情绪。

  ●这种个性选择,其实是文明的进步,让我们的思维更开放和深刻。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解放观点:一条随手发的微博,捧红了红底牡丹图案的床单,网友们称之为“国民床单”,并纷纷晒出身边那些经久耐用的老日用品。凑巧的是,在近日举办的2012中华老字号博览会现场,“国民床单”现身,成为最热门的摊点之一。“国民毛毯”、“国民毛巾”、“国民脸盆”等“国民系列产品”引发新一轮热潮,“国民日用品”走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怀旧吗?

  梁永安: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几代人之间,已经换了好几个面貌。而“国民”系列产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符号,那个物质相对匮乏时期的用品,现在已经不太常见,所以象征意义显得更加独特,集中蕴含了那代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老一代对那段逝去的岁月,对生命中度过的光阴特别有感情。而年轻网友如此感兴趣,也可能是一种好奇。

  其次,这样的热议背后,还有一种对国产品牌的期待心理。近些年,我们本土品牌的发展和创新不算快。高科技产品暂且不论,生活领域让人倍感亲切、一提就有共鸣的本土品牌还是有点缺位。换句话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最息息相关的部分,缺乏更多本土的亲切符号诞生。尤为可惜的是,因为历史心理的因素,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老品牌似乎都是市场破旧立新急于去除的东西。知名的牙膏品牌、糖果品牌,都渐渐衰落。而那个时代大家对本土老品牌,也没有深深惋惜的情感和意识。

  因而反过来看,现在对老品牌的怀旧和惋惜之情,说明当代人的民族主体意识渐渐增强,不再觉得它们是落后、过时的产物,反而期待能够填补生活领域的创新不足,像“人民”搪瓷杯、“雷锋”书包、牛皮做旧笔记本等,表现出年轻人的文化创意。他们把旧的资源,变成新的流行文化,纳入时尚,这早已不单单是怀旧情绪。

  解放观点:现在的老品牌,一提复苏振兴,都直奔高端定位,总有一种打造民族奢侈品牌的野心。

  梁永安:所以不少国产品牌缺乏生活的力度。我们原来津津乐道的老品牌,大部分都是生活中很日常、很便宜的东西。比如说二锅头,用小瓶分装,定位便宜,利润很薄。而现在的老品牌定价,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定位,本土品牌要么消失,要么在发展过程中,和草根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在商业文明面前,一有钱,就趋向高档发展,草根品牌很难保存下来。有感情的老品牌一定要融入草根生活,才有价值。当然,如何保留确实也有难度。在市场经济面前,复苏老的东西,确实有难度,每个行业是否都有梳理一下的必要和动力,也是一个艰难的命题。

  解放观点:其实“80后”也时不时在网上爆发一阵阵“怀旧”热潮,比如晒一晒小时候大家都看过的动画片、都吃过的零食、都买过的日用品。似乎找寻一些生命中曾共同拥有的物质符号怀旧,是每一代的必修课。

  梁永安:那倒未必。主要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们社会的发展特别快,相应地,流失速度也特别快,许多品牌、零食、读本生存周期短,快速流行后,又快速被淘汰。由此造成大量年轻的“历史老人”,他们明明年纪还轻,但已经开始怀念过去。这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老人,而是文化意义上的老人。

  当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当下的品牌多元、选择多元,不再是大家听同一首歌、读同一本书、买同一个品牌,每个人各行其是,各有各的选择和喜好。不像过去,我们喜欢这个就会批评那个,轻易排斥,强烈推挤。现在大家各有自己的好恶,很多情况下也不排斥别人的选择,形成不同的多元群体,能够包容差异性,不再强调复制和一致。这种个性选择,其实是文明的进步,让我们的思维更开放和深刻。

  解放观点:所以有得必有失,当下的多元、差异和个性,更助长了大家特别喜爱回忆小时候共有的东西,以寻找集体共鸣。

  梁永安:人终究生活在一个大的共同体中。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上,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和自己相似的群体。但这个逻辑应该反过来说才好:共鸣,必然是在多元差异的基础上才会诞生。好比农业社会,人人都在耕地,生活在单一的空间中,没有不同的价值需要交换,也没有太多对话的必要,生活经验人人一样,又何须“寻求共鸣”。而现代社会,因为多元,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有对立、有对话,大家互相分享不同的经验,积累不同的生活事实,放大自己的见识,最终获得共识,这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在全球化时代,如此大的差异,使得两代人之间难以对话,父母对子女的话语几乎是无效的。由于社会变迁太快,上一代已经无法让自己的经验被下一代欣然接受。这种无效,不是简单指父母的话语在表达、传播方式上无效,它有时候更是内容、价值观本身的无效。而横向上,新一代人相互之间也差异很大,始终觉得别人的生活与自己太不一样,处于孤独、陌生的体验中。这种孤独感对中国人来说一直很陌生,我们一贯强调家族体系,历史上从未有过类似的个体文化体验,因为不适应,所以才会特别怀念公用的物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