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棉纱价格  越南 棉纱 印染 印花 棉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2014年东莞鞋企“生存报告” 大厂变小厂成为趋势
时间:2014-12-30 13:08:33  来源:中国鞋网  共有条评论


   作为东莞第六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制鞋业,今年经历残酷挑战。很多鞋企扛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却没扛过2014年。鞋厂关停、老板跑路的消息陆续传来。不论是材料供应商还是工厂,都表现得小心谨慎。为保证资金链安全,他们改变了过去长期的生意习惯,一切现金操作,先收钱再出货;或是关掉工厂转做贸易公司,将订单外发。然而,随着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和成熟,分食国际订单已对东莞制鞋业形成巨大冲击。

  2008年的金融危机好像一场急病,来得快去得快;而今年的形势犹如慢性病,下猛药也没用。“大部分鞋厂要么就是保本,要么就是亏钱”——— 有鞋企高管如是说。悲观气氛中,整个行业都在寻找出路。

  形势逼人

  “鞋厂在东莞生存的寿命是个未知数,普通的来料加工基本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今年大部分鞋厂要么就是保本,要么就是亏钱。”

  位于厚街的宝鼎鞋厂,开厂已经有13个年头了。这个冬天,从表面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同,从厂区到办公室,所有员工各就各位,生产正常有序,看上去风平浪静。但宝鼎的副总经理王仁国说,从2008年开始至今,东莞鞋业形势一直在走下坡路。今年,东莞的鞋业遭遇的更是“血的挑战”。

  人工、社保要求提高 一个厂年增开支两三百万

  “工厂就是夹心饼,工人工资涨,社会福利待遇一直有要求,客人订单价钱在下降。今年开年以来,工人工资又上涨了200元,平均工资去到3200元。”王仁国拿起计算器计算:今年每个月工资支出比去年增加了16万元,社保支出多了三四万元,两项加起来工厂每个月的负担多了20多万,一年多了两三百万的负担。

  自 2009年开始,宝鼎鞋厂每年过完年回来就要涨工资,不然招不到人。今年东莞对工厂购买社保的要求也提高了。去年政府要求企业给员工购买社保,参保人数要达到50%的员工人数,今年是要求要给75%的员工购买社保,社保基数也提高了100多元。今年员工的社保提高到每个月598元,其中工厂负担部分大概是 400元。即便如此,很多工人还不愿意买社保。工人们反映,回老家以后,社保转不回去。看病就诊要到指定的医院,转诊报账比例又不一样。企业要掏钱给工人买社保,还要逐个去做工作。至于工厂相应的硬件设施,环保、劳保、员工体检等等,以前政府部门只是抽查个别企业,今年是全面检查。

  订单一再减少 一双鞋利润几毛美元

  国外客户对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客户都要求出货前要看测试报告。2002年之前,只要做出来像只鞋子,全部“出出出”。今年以来,就是一个线头,哪怕是胶水线,都有客户发图片要求整改。

  工厂生存环境越来越严苛。本来各项支出成本都在增加,又遭遇今年大市不妙,订单不仅减少,客户还不断压单价,平均从原来基础上再降0.5美元。而一双鞋的利润本来就薄得不能再薄,也就几毛美元。鞋厂还有传统的淡旺季,比如三、四、八、九月,这四个月的淡季要其他月份做的单去填。“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之下,鞋厂在东莞生存的寿命是个未知数,普通的来料加工基本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今年大部分鞋厂要么就是保本,要么就是亏钱。”王仁国说。

  纷纷关停

  “真正蓄意跑路的老板会有,但不多。能坚持谁不想坚持?能不倒闭谁想跑路?明年,很多企业仍然要在生死之间挣扎。”

  实际上,仅10月份一个月,东莞就已有数十家较大鞋厂传出关停消息。其中,在厚街办厂14年的兴鸿鞋厂较为知名。与工人们所控诉的台湾老板周仲铭是蓄意跑路不同,有同行的知情人士表示,周仲铭在业内信誉良好,也向村里表示有意向继续做,工厂方面也一直都有订单,原来的厂房可以容纳两三千人,后来员工流动大,余下700多人。刚好厂房到期,周仲铭曾向村里提出寻找合适的厂房,搬到小一点的厂房,以减少成本支出。此时资金链管控出了问题,客户欠他的货款没到,他又欠供应商货款、工人工资未发。最终鞋厂停工,周仲铭滞留台湾不归,事件被移交给公安立案,这也让许多业内人士感到惋惜。

  而在此前不久,厚街赤岭有间鞋厂,老板离厂去找人合作,还没来得及赶回来,工厂已经“被停工”。据厚街监察部门介绍,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老板存在欠薪的事实,工人到法院起诉,导致法院查封而停业,这类倒闭情况并不在少数。官方认为,这跟恶意欠薪跑路还是有区别的。但关于鞋厂的坏消息不断传出。12月20日,台资鞋厂东莞市普威鞋业有限公司被传倒闭,这家经营了22年的台资鞋厂出现停工。南都记者从劳动监察部门获悉,普威鞋业今年订单下滑明显,为了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公司高层决定将该厂合并到普威旗下在莞的另一间工厂鼎力鞋厂。两间鞋厂距离并不远,但有些工人对公司信心不足,误以为工厂要倒闭了,有些工人则提出要辞职回家过年,并要求工厂补偿一个月工资,于是出现了停工停产的情况。目前,部分工人已经转移到鼎力鞋厂继续生产,老板也没有跑路。

  “真正蓄意跑路的老板会有,但不多。”在东莞做了20年皮料的商人王永培也表示惋惜:“能坚持谁不想坚持?能不倒闭谁想跑路?你想想,一跑路,面子、名气、家庭什么都丢了。”基于在行业已经有二三十年的经验和市场敏感,王永培预测,年关逼近,很多工厂可能就要“上路”了。“不是我乌鸦嘴,我估计明年倒闭的企业还会更多,失业率会更高。明年,很多企业仍然要在生死之间挣扎。”

  “我估计年前几十家鞋厂是要倒闭的。”对于接下来的形势,王仁国同样悲观:每年年底是一个很头痛的时期,工人这个时候流失了就不会回来了;年底材料厂商货款催得紧,货款又没到的话,工厂资金周转就会不灵,而明年开年二、三、四月又是淡季,怎么熬过去?在这样的多重压力夹击之下,有些工厂老板干脆不做了。

  谈及宝鼎鞋厂现状,王仁国说,他们一个月工资支出就要200多万,最惨的一个月做了4万多双,而一双鞋就只有3-5个点的利润,一个月要做18万-20万双才能保本。“我们的目标就是持平,今年能持平就不错了。”

  外发订单

  “今年厚街皮料、鞋材等材料市场凸显贸易化转型趋势。仅河田路口至河阳大厦沿线,贸易公司达3 0 0 0家以上。”

  “鞋博士”王勇均留意到,今年东莞的鞋厂少了,但贸易公司多了起来。“因为工厂还有订单,但是生产成本高企,又招不到人,只能把工厂收了,做贸易接单然后把订单外发。由于东莞制鞋市场成熟度高,企业更愿意把采购和研发留在东莞,像厚街河田皮料街一带,今年多了很多贸易公司,这些贸易公司接单后,基本都是外发的。”

  皮料商肖海波认为,今年厚街皮料、鞋材等材料市场凸显贸易化转型趋势。仅河田路口至河阳大厦沿线,贸易公司达3000家以上。客户喜欢来厚街贸易公司看样品,然后下单,再由外地工厂生产。

  大厂变小厂成为趋势

  关掉工厂转做接单,工厂转型为贸易公司,在王永培看来,有实力的人,有敏感性的人早在3年前就这样做了。而收缩规模、搬迁转移,大厂变小厂,也是今年以来的一股大趋势。除了一部分倒闭的台资厂,多数有实力的台资厂搬迁到东南亚等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留在本土的工厂则收缩生产线,许多鞋厂从原来几千甚至几万人的工厂,逐年收缩到几百人的规模。

  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会长方沛基认为,厚街鞋材贸易市场已经高度成熟并形成品牌效应,全球的客户都会跑来厚街采购;但这些材料多数不在厚街生产,厚街承担更多的是接单和采购的功能,这已经是近年来形成的新趋势。

  鞋材市场采购功能凸显

  方沛基指出,工厂虽然转移走了,订单也转移了,但他们却不是向一个地方转移,而是分散在许多地方.那么这样一来,其他地方就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材料专业市场,因此,原本就具备基础优势的厚街鞋材专业市场的采购功能和集聚功能便进一步凸显出来。

  不过,刘劲对此持保留态度。他说,很多企业关了工厂转做接单贸易,往外发订单,今年有这种趋势出现,但还是要回归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外发的订单质量是没有保障的,所以说这样的路能走多远就不知道了。

  现金操作

  按照今年的形势,拿1000万做皮料生意,估计一年赚不到20万,放银行还有50多万的利息。谁还愿意做实业呢?

  一提到今年的形势,皮料商人王永培就一筹莫展,嘴里反复念叨:苦。做实业真苦。他说,去年卖一尺皮料赚1.5元,今年卖一尺要亏3元,1000万进来的货,卖出去才700万元。“没办法,不亏本卖根本卖不出去,现在企业手头都没钱。”

  不敢给客户赊账 因企业倒闭风险提升

  从今年5月份开始,王永培就意识到,今年要死掉一大批做鞋子、做皮包的。“银行贷款更难了,招工更难了,订单少了,企业经营的成本不断提升,所以我也没信心了,不敢给客户赊账,全部改现金,要不宁可不做。我怕他们倒闭啊。”他甚至举例说:“我卖100万的皮料给客户,赚他5万元,如果我赊账给他,万一他跑路,我自己要亏95万元,那我不是死翘翘?你说我怎么敢冒这个风险?”

  按照王永培的说法,他往年卖1000万的皮料,做500万现金,然后可以有500万的赊账给工厂。“今年以来,我估计企业倒闭的风险提升,所以改为做900万现金、100万赊账,这样来控制自己的风险。”

  王永培所在的厚街鸿运皮料市场,有皮料商上千户。据他所知,今年做不下去的,或者干脆跑路的估计超过100家,赚钱的不到10%,其他都是持平或者亏损。作为鸿运最早的一批商户,他说,原来鸿运鞋城很多工厂店,今年形势差,有些企业连工厂店都关了。现在继续在经营的工厂店估计连一成都不到了。鸿运经营方主动降租20%,与商户共度时艰。

  “开一个普通的皮料铺,起码要三五百万,所以,皮料商一般都是有一定家底的人。”王永培说,按照今年的形势,如果拿出1000万做皮料生意,估计一年赚不到20万,如果放银行还有50多万的利息。这样的话,谁还愿意做实业呢?

  供应商收缩 工厂尽量接现金单

  与王永培一样,在厚街经营了18年皮料生意的温州人肖海波,今年也全部改成了现金生意。“工厂打钱过来,我们发货过去。全部用现金来做,健康稳定。但也存在瓶颈,没有杠杆,发展比较慢,有一块钱只能做一块钱生意;如果有一定的杠杆,一块钱可以做几块钱的生意,控制好杠杆,发展的速度会非常快。”在肖海波看来,中国的工厂破产没有很好的机制,作为供应商完全要靠工厂的信用和自律。所以,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供应商没办法只有做现金才敢做,不是现金宁可不做。他从两三年前开始收缩,到今年,客户从原来四五十个工厂收缩到四五个工厂。

  只认现金的不仅仅是材料供应商,工厂接单也显得谨慎,尽量接现金单。专注鞋业20余年,曾在多家中大型台资、港资等鞋企担任过生产技术总监等职位的“鞋博士”王勇均介绍,在他运营的微信公众号“鞋博士”平台上,每天有很多工厂希望通过他找到订单,但大家都想做现金,不想通过贸易公司,因为通过贸易公司不是做现金,有一个资金周转期,企业都不敢接单。

  “今年以来,在惠州出现的大量鞋业工厂倒闭,主要是鞋厂被国外的贸易商坑了。”肖海波分析,由于惠州很多鞋厂从国外贸易公司接单,都是二三手订单,也就是原来大贸易公司的业务员自己出来做,实力都比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容易出问题。一出问题,工厂的货款收不到,资金链断裂,只能倒闭。在东莞也有同样的情况,由于订单不足,工厂只要有单就会接来做,所以也难免遇到这类坑爹的贸易商。

  “今年以来,我对客户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只做现金的订单,没有现金订单,宁可不做,客户欠款对工厂风险太大。”东莞本土的鞋厂老板刘劲,已经做了20多年鞋业,身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他对鞋业趋势的洞察力常常为同行赞叹。但现在他的预测同样沮丧:“不仅是明年,未来3到5年,经济形势都不会太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