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氨纶 棉纱价格 棉纱 印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杨峻:2016年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报告
时间:2017-05-18 09:22:47  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共有条评论

  2016年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报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杨峻

  2017年5月16日

  2016年,在全国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下,纺织行业保持增速放缓、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行业盈利能力稳定,依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但受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影响和内部结构性矛盾困扰,行业发展下行压力仍存,外贸出口负增长势头有所改善,内销零售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短期看经济温和回暖,但长期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中长期过程。

  2017年预计全年纺织工业有望保持平稳运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同比保持个位数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升,出口会有回升。

  一、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及结构调整总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开。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因较好的产业基础继续保持总量领先优势,增速基本平稳;中西部地区增速相对较快,但多数省份在调结构过程中增速不断回落,增速快于东部地区的幅度逐渐收窄。

  在纺织产业转移中,首当其冲的是棉纺、服装行业,新疆及中部六省成为棉纺和服装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随着转移升级,近几年产业转移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棉纺和服装行业受资源和劳动力的制约,转移动力减弱,特别是棉纺行业除新疆外,全国各地均是棉花净输入地区,棉纺转移空间减少。由于纱布生产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产业链协作配套要求更加突出,不少园区已经开始重新修改规划,配套产业项目成为规划重点。

  因此,针织、面料、家纺等行业转移成为承接地欢迎项目。除此以外,化纤新材料和产业用纺织品是"十三五"纺织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不少产业用纺织品具有本地市场需求,及政策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产业用纺织品的投资受到特别关注,成为产业转移发展的重要领域,作为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纺生产的主要原料化纤行业,也因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需求而实现配套转移。下面就产业转移在东部提升,“走出去”投资,中西部转移和新疆发展情况简要说明。

  (一)响应国家扶持政策,聚焦新疆。2016年聚焦新疆的棉纺和服装两大行业使纺织行业受益匪浅,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纺织企业在新疆的建设规模创历史新高。开工棉纺项目超过600万锭。其中利泰公司、山东如意、震纶公司、金富公司、天虹集团、华孚集团等在新疆的规划建设规模均超过百万锭。天虹集团的30万锭全智能化纺纱项目投产,代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从设备的平移到设备领先的转变。开建的单体棉纺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均比以往都有很大的扩大。2016年新疆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的投资,创历史新高,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

  新疆受国家政策影响,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纺织服装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2014至2016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近900亿元,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96.15亿元,同比增长76.1%;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317.9亿元,同比增长231%;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479.7亿元,同比增长50.9%。仅2016年,新疆地区纺织产业就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新增纺织服装企业525家,其中,兵团21家;棉纱产量112.29万吨,增长92.4%;棉布产量1.65亿米,增长2.1倍;化纤产量67.43万吨,增长38.4%;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77.99亿元,增长59.4%;实现利润31亿元,增长1倍。2017年自治区定出的目标是,完成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72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

  (二)紧跟市场导向,扎根东部升级。现代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范畴与过去有很大的区别,资本不仅是实物资本,包括智力资本、要素资源和人才。不仅是一般的劳动力,还包括设计研发等知识人才以及信息资源,从产业链不同环境来看,对于加工制造环节,中西部地区拥有相对丰富且便宜的劳动力。对于价值链两端的研发和市场,企业更愿意转移到沿海大城市。具体表现为一些企业将产业资本和设计营销贸易中心向东部沿海转移,以获取市场信息销售通路,以及吸引高级研发及设计人才。比如联邦三禾、海天纺织、文兴纺织、柒牌等企业把营销总部迁往上海。东部地区成本倒逼企业,主动型转移升级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东部地区的投资比重正在回升。

  (三)追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谋求海外发展。近几年,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东南亚地区及非洲成本、政策优势导向明显,成为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加之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增加,棉花价格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国内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国内纺织品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国外很多订单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甚至非州。国内许多企业为追求利润空间,也选择将工厂建在柬埔寨、越南、印尼、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当地产业配套能力逐渐加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产业空心化后,积极恢复实体经济。这些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外向性吸引力增强,尤其是非洲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与国内相比优势明显,已成为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国内许多大企业,如天虹纺织、鲁泰纺织、即发集团、岱银纺织、阳光集团、东渡针织,都在国外建厂或计划建厂。

  (四)挖掘成本优势,深耕中西部。为了吸引外来企业在本地落户,吸引外来资本。中西部不少地区出台了承接转移指导意见或相关政策,河南、江西、安徽、湖北、四川、新疆、云南等省区先后出台了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或转移升级的相应配套支持政策,如江西省把纺织列为全省十三个重点招商项目之一,四川省出台纺织特色产业园区标准。各省相继修订出台地方税收减免、优惠电价、减免等相关政策。云南在西部大开发中,把保山试点园区列为重点扶持的十大千亿级园区。四川省将屏山县列入移民县、扶贫县,制定了相关的土地税收及电价、财政补贴政策,2016年屏山县落地浪莎祙业等五家企业。

  二、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的特点、经验及问题

  纵观纺织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回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纺织产业转移的历程,经历了由东部向中西部、“走出去”境外发展、新疆的国家战略导向几个波段,最后形成以境外、新疆、东部、中西部的区域结构调整布局。

  前几年的纺织产业转移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较密集,那时候,有三个重要诱因,一是东部地区的要素制约加剧发展空间变小,二是国家及中西部地区政府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扶植,三是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政策导向变化,近几年上述三个诱因对产业转移推动力逐渐减弱,产业转移已由增量投资向存量调整产业升级过渡,产业转移也由开始的棉纺、服装为主的转移,向产业链延伸和配套的方向发展,向针织、家纺和产业用等领域扩张。

  (一)2016纺织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1、纺织产业转移由东、中西、外三级互动向东部、海外、新疆和中西部四轮驱动发展。其中,除新疆之外的西部地区和新疆向两级分化,一缓一热。2016年新疆投资增长50%,相比之下中西部14个省、市、自治区27家试点园区建设在艰难中前行,特别是招商工作成为难点,有极个别园区放弃试点。

  2、转移升级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旋律。不论是在东部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还是把部分产能转移到中西部,以及中西部在承接转移及新建企业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伴随着淘汰落后、改造升级、引进新装备,设备平移现象已不常见,特别是在国家环境约束和可持续战略条件下,转移升级已从企业家热议到行动,成为企业的重要抉择。

  3、政策导向仍然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海外投资的引导,与之相对的美国退出TPP,到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支持而实施的纺织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宁夏、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在投资、招商方面制定的地区政策,都对纺织产业转移产生了实际影响。

  (二)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可借鉴的经验

  1、产业转移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产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云南保山、河南西平、四川屏山等地方政府,把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产业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打造发展纺织产业的良好环境,河南西平把发展纺织列入人大立法,宁夏利通、四川屏山结合当地扶贫脱贫工作,云南保山紧密结合城市建设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产业转移坚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根本,以建设世界纺织强国为目标,打造先进智能制造业平台,完成纺织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中昊集团、天虹集团、如意银川滨河园区等一批企业园区坚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装备领先,可持续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和运行质量,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打造特色产业。四川屏山工业园区依托丝丽雅集团打造生物质纤维纺织园区,山东大染坊集团在广西蒙山打造丝绸产业园区,江苏沭阳打造智能针织园区以及江苏射阳的印染园区等都是在找准市场定位后实施的园区发展战略。这些园区的建设营造了不同行业发展环境,为企业错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

  (三)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1、环境压力加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同时,地区间存在环境标准梯度差,东部地区转移企业如果重点集中在高耗能、高耗材等产业,随着产业转移的发展,会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环境污染的困扰,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纺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印染行业,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还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持。

  2、成本要素的压力。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从产业转移中获得相应比较利益,在产业转移考虑的诸多因素中,人力、环境、能源等成本随时间不断增加,对企业投入产出产生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随着设备提升、自动化程度增加,能源(电)的因素在成本中占比越来越显明。目前我国的能源电价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产业转移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我们还没能够转变观念,脱离依靠土地、房产增值及廉价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思维,部分中西部园区空置率较高,发展定位不明确,招商艰难,土地占用造成资源浪费,反过来又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步伐缓慢;国内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升级趋势愈加明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智能制造和管理创新是重要抓手;我国的经济增长从依靠出口、投资拉动转变为扩大内需拉动,扩大内需逐步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政策的驱动,市场的拉动和有关要素成本的制约,形成产业转移三个相互支撑互动的主要因素,而行业发展面临创新与转型升级间、产能结构与有效需求间、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间的三大矛盾。对此,中纺联提出行业需加快三个转变:由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产业、绿色产业、时尚产业转变,形成中国纺织工业“新三板”的产业构架,且三大板块间形成无限可能的跨界融合与价值共生。

  纵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趋势被东部、中西部、新疆、海外新的四轮驱动所代替。从长远看,我国中西部(新疆除外)随着地区市场的增加,还会有所拉动,但短期看,不会对区域结构布局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宏观经济复杂程度继续加深的背景下,要坚持冷静观察,理性思考,以我为主,把握眼前,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三、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开展工作情况

  (一)重点关注新疆产业转移情况。2016年,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在着重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下,注重分散化的实际,本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围绕“一带一路”策略,2016年产业转移办公室九进新疆,对南疆和北疆情况进行了全面跟踪和调研。新疆的试点园区在分布中占主导地位。2016年在十大纺织园区评比中,新疆2个园区位列其中。截止目前,在33家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中,新疆的园区占据4个名额。

  (二)加强调研和信息工作。为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掌握产业结构的调整脉络,摸清产业转移的最新趋势,了解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中纺联2016年春季大调研工作中,中纺联产业转移调研组先后对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和宁夏吴忠、石嘴山、银川三省五市以及区内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展开了深入调研。通过行业座谈会和实地走访企业,中纺联产业转移调研组了解到河南、湖北、宁夏三个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基本情况,并根据反映出的具体问题给予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三)注重产业园区有效对接。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因事利导,先后组织11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为产业转移企业牵线搭桥。其中成功促使河北省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疆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牵手,在成都召开“2015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暨绿色互联纺织发展论坛”,在结构调整中总结2015年纺织产业转移的工作,交流园区工作经验,介绍新常态下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及“十二五”发展特点和“十三五”发展方向。

  组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赴浙江濮院、洪合、横村、柯桥进行产业对接,取得有效进展。由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牵头,浙江横村组织当地21家企业赴苏尼特右旗进行回访考察交流。组织安徽省望江县纺织服装工业园赴湖北武汉汉川工业园参观学习,交流心得。牵手保山工贸园区回访山东、天津等入园企业,加强园区与企业有效对接。协助安徽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分别召开了福建泉州、浙江杭州产业对接交流会,与地方企业进行了密切沟通互动。

  11月5日至7日,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召开2016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承办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专题对接会,积极组织纺织园区、纺织企业参会,进行有效对接。江苏同和纺机公司进行了“走出去”经验分享,受到好评。

  (四)发展新试点,开展新服务。2016年上半年,对2015年复评的14家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进行了收尾工作。截止目前,已与13家园区重新签订了试点园区共建协议。经各省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经过考察,共发展了7家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分别是:新疆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尉犁工业园区、黑龙江亚布力服饰创意产业园、四川三台工业园区、江苏盐城纺织染整产业园、河南西平产业集聚区、新疆巴楚工业园区。

  (五)深入总结产业转移工作经验。深入开展对山东德州恒丰集团、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调查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推广示范典型。

  自2013年开始,山东德州恒丰集团先后向中西部、新疆等地转移。目前,已投产的共43.5万纱锭,年实现产值11.74亿元。利通区的30万纱锭项目,从施工到投产仅用180天,被宁夏当地政府称为“恒丰速度、利通奇迹”。在全球经济低位徘徊和纺织艰难转型升级背景下,山东德州恒丰集团的发展模式成为产业转移的新亮点。

  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绿色”、“智能”两条主线,结合实际情况,全力打造高度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沭阳针织业在“经济冷环境”下出现了“热”发展的“沭阳现象”。在“智能时代”,沭阳的纺织企业纷纷转型升级,依托技改,对产品及技术进行更新换代。机器换人,把沭阳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织名城”。

  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保山轻纺产业园、湖北川东中部轻纺之都、陕西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和四川屏山县工业园区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等十家园区被《纺织服装周刊》评为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产业园区。

  四、2017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相关设想

  2017年是“十三五”开局第二年,在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中,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战略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叠加出台,为产业转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此,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也将被赋予新的概念、内容和形式。在转移中完成升级,在升级中实施必要的转移,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努力提升供应链效率,从而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转移决定要素方面,将更加突出资本、管理、科技、人才等因素的作用,在新型发展环境下,特别要注意柔性化生产(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价值作用,打造特色企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2017年产业转移工作总的思想是"一个抓住两个把握三个突破",一个抓住是牢牢抓住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两个把握是把握结构性调整的方向,把握园区可持续发展内力,三个突破是在服务对接模式上有突破,在智能、绿色园区建设上有突破,在布局合理分配上有新突破。

  为此,主要有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一)进行机构构架调整,聚焦园区建设,深入调研,做好服务。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化布局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常态下实现行业创新升级的重要载体,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亮点新抓手。下一步,产业转移工作要重点关注产业园区建设形势,集聚效应、配套效应与地方政策相结合,探索智慧园区的建设,发挥东部园区的带动作用;在中西部园区的建设发展方面,逐渐转化以政策拉动为主为市场导向为主要因素,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新形势下实现转型升级。

  为更好的服务纺织行业、纺织园区及纺织企业,中纺联经研究,在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拟成立全国纺织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我们将和中纺联行业发展部及有关部门一起工作,探讨建立纺织产业园区联盟,加大全国各类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调研、数据库信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挖掘总结典型园区发展经验及交流对接平台,提高园区自身升级发展。

  (二)掌握产业转移企业信息,做好结构调整对接工作。做好有效的对接是产业转移求实效的前提条件,目前个别园区出现招商瓶颈和招商疲倦症,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要为园区提供准确信息,在签约率和成功率上突破,增强园区发展信心。

  2017年要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区的园区,探索纺织智慧、绿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与《纺织服装周刊》合作评选的十大园区也要向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园区开放,搞的好的大企业、知名度高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园区对接,形成东、中、西园区互补发展,生产、流通、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对接的发展局面。

  (三)培养树立智慧、绿色园区典型,推广中国创造、智能制造,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发展试点园区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发展,为行业服务的重要手段。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质量为先,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从规划到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园区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根据产业发散性的实际情况,添䃼产业空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016年,我们在东北地区发展了试点园区,2017年要根据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和区域布局合理安排,有目的的培养培育新的试点、示范园区,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发展滞后甚至停滞的园区,组织专家论证,找出原因,争取对症治疗,搞活搞好,按照一个都不能放弃的原则,统筹兼顾,使产业转移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四)加强对国外产业转移、产能转移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走出去”升级成为国家的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目标转向了海外,同时,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在不断扩展“朋友圈”,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很多国家已开始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成本因素和贸易因素已成为推动国内纺织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下一步,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将加强对国外纺织产业转移、产能结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