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棉纱价格 棉花  棉纱 氨纶 环保 越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压了两年的羽绒服像腌菜 库存清理公司今年受宠
时间:2012-11-26 17:14:16  来源:北京晨报  共有条评论


  “还是新货的羽绒服看起来十分顺眼,但是在仓库压了两年后,你会发现它丑陋得像腌菜似的”。服装厂商之所以憎恨库存,不仅仅因为它占用了仓库和资金,更因为拖得越久,这些衣服越难转化成利润。促销依然是最直接的手段,所以消费者会发现,打折、促销随处可见。此外,网上销售、库存清理公司、转战小城市都是企业清库存的常规手法。不过他们也需要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到如今,大多数公司库存消化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库存产生的速度了。

  去库存路径一:促销!

  今年打折季来得格外早

  每当临近年底,你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服装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街上临时搭起大篷或者租下一个店堂,开起特卖会。伴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蜂拥的人群会在里面抢购四五折甚至两三折的衣服。“这是服装企业年底快速回笼资金的一种手段。他们虽然在全国各地开起几百家专卖店,但未必赚到钱了,这些特卖会上的服装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利润变库存’。”服装业内人士丁先生对记者说。

  但今年的“打折季”过早到来了。“从年中开始,全国各地的品牌专卖店,无论知名度高低,都在疯狂打折。很多新上架的产品,没过多久就开始打折了。‘买一送一’之类的标语、海报随处可见。”丁先生说。

  而按很多品牌公司的渠道设计,往往会在某个区域市场开一家折扣店,将库存品和其他专卖店的新品同步销售,“连阿迪、耐克这样的国际品牌也有工厂店,这是常态化的消化库存的方式。工厂折扣店作为一种业态已经被国内各大品牌公司普遍采用了。”丁先生说。

  去库存路径二:库存清理公司!

  “衣服不拘好坏,他们全都收”

  “以前以为地摊上的都是低档货,甚至是假货,可现在我发现早市上的衣服,‘正牌’的越来越多,质量也不错,但价格却便宜得跟假货似的。”在通州世纪新城旁的早市上,姜先生告诉记者,他刚用不到200元的价钱买了一件标价998元的外贸户外服。

  “地摊货”品质大幅度上升,有赖于一批专业的库存清理公司的有效运作。

  胡海东告诉记者,在国内,广州是一个比较大的库存消化市场,“他们常年会到杭州来,有的甚至在这里派驻一个业务员,或者当地找一个业务员。遇到合适的库存,业务员就打电话回去,他们的老板就过来了。”胡海东说,国内服装企业对这些“库存消化专家”一点也不排斥,“衣服不拘好坏,他们全都收,而且出手也大方,几万件、几十万件地收,常常把整个仓库的货都收走。有时候遇到大的仓库,一个人拿不下,他会联合其他老板合伙收。”

  还有一个让胡海东乐于接受的就是,库存消化公司可以好的次的搭着收。这给服装品牌企业解决了大问题,“一些旧货,如果继续卖,成本也是很高的。通常公司会备一年的货,新货上去,在店里上柜三次,如果还卖不掉,就马上处理。每上一次柜,都是有成本的。”而如果库存数量太大,品牌公司又没有专门消化的渠道,那就只能给库存消化公司了,“货在仓库里放着,你去整理货品也是要成本的。”

  去库存路径三:电商!

  “网店运营成本不见得比线下低多少”

  启动电商系统如今几乎是所有服装企业的选择。但就消化库存来说,网店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很多公司都会去开发一些适合网上销售的相对廉价的货品。但整体上说,电商只适合采取大批量的策略,否则也是赔钱的。”胡海东说。

  “电商对消化库存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过分倚重电商,那就未必是最好的办法了。”胡海东解释道,一般的品牌企业每年都有几百个甚至一两千个款式,而产生的库存往往是每一个单款,数量并不是很大,“比如某一款就剩100件,每件赚50元,也就5000元的利润。如果每一款都要找模特、拍照、请人做页面,成本也是很大的。很多人有个误会,以为网上销售没什么成本,实际上,运营网店的成本也不见得比线下店低多少。”

  去库存路径四:三四线城市开店去!

  “压了两年的羽绒服像腌菜”

  把店开到三、四线城市去,是近年来很多品牌服装企业的选择,无论雅戈尔、七匹狼这样的国内品牌,还是耐克、阿迪这样的国际品牌,都是如此。三、四线城市的店铺是消化库存的一条有效途径。不过他们的消化能力到底能有多大,胡海东认为不可高估,“这一招并非适用所有的服装商。一件在店里摆了几年的衣服,品相会很难看。尤其是冬装,比如羽绒服,你当时看新货,觉得漂亮极了。可压了两年后你再去看,会觉得他丑陋无比,像腌菜似的。”

  衣服不禁放,到如今,大多数公司库存消化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库存产生的速度了。记者 陈琼

  -追问

  库存那么高了,怎么还卖那么贵?

  库存都那么高了,可服装怎么还卖那么贵?普通消费者不容易理解这个悖论。

  但站在服装公司的角度,这本身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我们不得不去做新货。一来已经开辟的渠道要继续维持,得有新货上去,否则企业就倒了。同时,就算卖旧货也得有新货搭着。”在胡海东看来,服装企业算账很有意思,如果统计零售总额,会发现销售额甚至还在增长,其中原因无非是他们卖的很多是去年的老货。”

  就订货状况而言,服装公司的处境的确一年比一年难堪,到今年更是坠入谷底,“金融危机以来,代理商、经销商的订货量大幅度减少了。到今年,订单只减少了30%的企业已经算过得不错了,订货量被对半砍的有很多。”

  更让服装企业雪上加霜的是生产成本的上升。“现在中国的海外订单正在流向其他国家。工资要增加,融资成本也在增加,货又卖不动。服装厂今年难啊。”胡海东感叹道。

  即便如此,消费者在商场里看到的衣服的标价依然居高不下,不过也大可不必为这“坑爹”的吊牌价感到愤慨,因为这个价格服装公司扛不了多久。“这是恶性循环,销售不好,销售成本却持续增加。即使是实现合理的销量,资金也周转不过来,这种情况下就得清库存。”马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