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全球纺织 轻纺城专题 纺织工业园 台湾纺织企业名录 曾爷专题 优秀纺织企业展 广东纺织行业大会 纺织与环保
您所在的位置:亚洲纺织联盟首页>>新闻正文
香港染整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日期:06-02-01 10:50:43 编辑:亚洲纺织联盟网

一. 中国染厂作为一间立足香港超过五十多年、经营生产至今的印染工厂,目前确实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本厂的情况,其实也反映到香港染整业在过去十年中的变化, 面对高昂的生产成本(高地价、能源、物料、工资…)及严峻的环保条例的实施,人才的流失等等, 都在不断地削弱公司的竞争力。怎样脱困、如何找到新之路向及重新定位,可说是当前急务。
    譬如说,现时染化料每码需1.30港币,能源每码2.80港币,污水处理费用每吨1.73港币, 员工平均月入13000港元等,也就是工资每码2.43港币。相对于内地相关成本,能源每码0.65 - 0.7元, 工资每码0.3- 0.33元, 我们明显地处于不利的位置。再加上香港政府只侧重发展旅游、财务、保险、商贸、物流等等,一再明言不再支持制造业,美其名是自由经济, 适者生存, 实际上是让香港的纺织印染业自然淘汰。根据香港政府职业训练局03年的统计, 香港染整界的就业人数只有1990人, 比起01年的人数少了三分之一。即使把纺纱、针织、梭织的就业人员加起来, 也不到8300人。相信到今天这个数目会更少, 再也没有年青人投身入这行业,因而引致香港印染业停滞不前, 是可以理解的。
    以前在香港设厂生产会被视为实业家,创造就业机会, 现在印染业却被视作污染者,无论厂内配备的污水处理设施多么先进,企业投放了多少资源,亦不能改变一般社会人士的心态。此现象在国内亦有,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 印染工厂多被迫迁,搬到周边地区去。

二. 此消彼长, 是用来形容香港与内地印染业的感受。
    近年参观拜访内地很多同业,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等都有,国内新厂房的设计、先进的机器及投资的规模之大,使对同业勇于投资的气魄及对争取市场的充分把握深感钦佩。也想起在香港见过的多间老厂房, 处于工业大厦的楼层内,寸金尺土,工作的空间非常小, 又受制于楼房高度,排机的难度非常大;布疋在加工过程中由二楼穿到三楼,之后又绕回二楼;工人则左穿右插, 爬上爬下, 才可进行下一工序等情况司空见惯。反映到香港染整行家之适应环境、努力经营,以及工人的拼搏付出,这也是香港工业在那段时期获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有一点需提及的是,香港虽然地方小,但香港同业中各自定位非常清晰,有的只做代加工, 较具实力的则做包胚, 有的以印花拔印驰名, 有的专做靛蓝染纱/布, 也有专做卷染/整理缩水者,每家都有其生存之道, 同行间之竞争不是没有,但却非常自律,因每个公司都有其自己之网络, 客源及供货商,根据自己的财务实力、达到的品质要求、生产能力等,成为百花齐放之局面。

四. 说实在,印染产品在普罗大众来说,并非高科技,乃是日常必用品,无论说什么品质占优、服务快捷,产品售价始终是最为关键。香港由于生产成本太过悬殊,不在乎是添置新之机器设备,或开发新之生产线,我们面对现实, 承认在香港不可能再单靠加工产品而生存,必须从香港制造「Made in HK」,发展为经由香港制造「Made by HK」的模式,已证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换而言之,就是一个“大市场--小经营”的模式, 香港之制造商只宜保留基本生产能力,处理交期急、难度大的品种,或在开发初期、亟需关注的项目。至于大路货、批量大者,会移到内地加工生产,以取其人力资源较丰富、产品多元化、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惟此方法之成败,端赖合作双方在交期、品质监控、物流等方面的配合。
    这做法其实并不新颖,自1996年开始已有很多香港同业走此路线, 而取得骄人的成就。尤有甚者,在香港已根本没有生产基地,只留下营业部作接单、跟进、运输等安排。随着电邮/通讯的普及, 这做法不单是珠三角区, 而是遍及长三角, 山东, 以至西北省份, 甚至已发展到东南亚邻近国家去。

五. 目前市场的形势:
1. 随着信息流通,买家对世界各地的印染生产厂家能力的了解加深了认识,掌握了购买的主动,有着更佳的议价能力。
2. 纺织印染业, 存在着世界性的供过于求,为生存而造成同业间的恶性竞争, 也助长了客户无休止地压价。
3. 客户恃着订单量大,控制市场而苛索不断,将以前由采购/跟单业务员负责的文件及繁琐工作, 不断转嫁到生产商负担。
4. 小部份不良制衣厂也是由于要生存,要降低成本而将投诉、打折、生产期之困难,变成他们计算成本考虑的其中一个因素,发展到吹毛求疵, 小题大做的伎俩, 无论是合理或不合理的生产损耗, 都一并转嫁到色布/花布供货商(即印染整厂)负担。
5. 譬如说最近有某客户,落实执行其扣码制,次布固然要赔偿,但好布即使在收货分数内(例如18分/m2),每分仍要扣8吋布。也就是说即使是A等品, 也要有4% 的折扣。有些则是超分后自动扣码补偿,不管制衣后实际损耗是多少。全部依本子办事。
6. 另一个趋势是: 对于基本布种, 愈来愈多的客户喜欢一站式服务, 也就是落订单是成衣FOB的合同,客户选定了成衣的款式, 材料颜色后就全部由制衣厂去跟进。在这个情况下, 如果印染工厂有自己的制衣厂配合, 机会与价格竞争上会有优势。

六. 产品开发:
A. 提供一个研究发展的平台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 在纺织品出口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大部份欧、美、日的买家在香港都设有办事处, 而且仍会以香港作为一个采购中心, 建基于成立已久的网络、资讯科技发达、办事人员的能力,纯熟的沟通技巧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利用此等优势, 香港确是有能力成为中国纺织产品研发中心。
    每个客户都在追求新颖之东西,所以无论在印染整理技术上、或成衣洗水上、新布种组织上、新纤维、纱线上都不断推陈出新,以迎合当时之时尚潮流。 平均每月大概有60-100个新布种,其中一部份由客户来布办开发,一部份由长期合作的布坯供货商及集团内布厂开发提供。产品开发对香港的印染同业来说更形重要, 因为只有新产品, 才不会容易被仿做, 被压价, 也就是说利润才会高些。
    研发方面,祖国更强。年青的专业人才也多, 我们集团每年举办的桑麻基金, 颁发的奖助学金, 目的也是为此。内地同业提供之品种很多,各类工艺都有, 但对外地买家来说, 供应分布太散,品质是否有保证,产品是否符合客户所要求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及熟练使用电邮/电脑等方面,仍会有某些忧虑。
    香港藉接近客户之优势,及熟悉国内同业间的纲络,香港印染同业可为中国及本地纺织产品研发提供一个R&D平台, 掌握市场上最新动态, 对时尚颜色的敏锐触觉,藉着对业内深入的了解及经验, 转化成对纺织品的品质要求, 从产品设计、纱线及各类纤维上特性、布组织、考虑成品织物的强度、手感、最终用途、成衣洗水配合等,使研发获得实质上的成果,及减短所耗时间。
B.创意及创新与知识产权
    创意及创新与知识产权──已经广泛地被认为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 战略武器,随着本地公司营运模式从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 / 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的转变,以及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展开,维持有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点, 是利用创造和品牌来巩固它的地位。 现在极大部份染整业的生产, 无论香港或内地, 其实都以欧美作为主导,换句话说, 就是给牵着鼻子走。大部份销售成衣的利润, 除去市场推广与零售商的开支外, 很大的比重都落在各地的入口商、采购公司、经纪手中。制造业在当中的贡献与收益根本不成比例。
    所以整体的趋势是要业界团结起来, 逐步的、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先从国内市场打出名堂, 再进军海外市场, 自立更新,将档次逐步提高,作为日后发展的目标。 除要保障知识产权,亦要着重市场推广的策略及产品包装等,单靠价廉及耐用作为招徕已不再足够。
C.香港在纺织业科研上近况
    香港政府虽不鼓励印染工业在香港发展,但过去这几年仍透过ITF (创新科技基金) 推行资助几所大学有关纺织品增值的一些研究,例如 电还原硫化染色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lectrochemical Dyeing and Oxidative COD treatment process for Sulfur dye) 超临界流体生态染色技术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upercritical Fluid Dyeing Technology For Textile Industry),形状记忆纺织品 (Development of Shape Memory Fabrics / Garment) 都是向着环保、节省用水/助剂及改良纺织物功能的方向进行, 这些研究,都已在业界作工场应用评估的阶段, 「香港漂染印整理业总会」也是主要赞助支持的团体之一 D.纺织及制衣科技研发中心 最近筹备的『纺织及制衣科技研发中心』,将于2006年初正式成立,香港政府已同意拨款3.5亿港元 (五年内分期拨款), 作为中心运作经费。
1.)中心将座落于理工大学,各研究项目由工业界作主导,透过政府拨款提升研究技术层面,带动纺织业向高增值,支持培训香港及国内在这方面的科技人才。
2.)研发之目标及协办机构不单在香港,还包括内地及至世界各同业,欢迎参与, 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有意参与此项目的公司,可大概分两个层面参与:
a.作为某研究项目之基本成员,例如赞助10%研究经费,则可按比例分享10%之研究成果。
b.如赞助超过50%,则该项目为独家享有该研发成果一段时期,详情则要该公司与项目委员会及香港政府协议。

结语
    香港印染业在走法国、德国印染厂的旧路,他们也是面对高昂生产成本及严峻的环保条例而日渐式微,而香港政府则努力催谷, 希望香港成为一个像意大利, 法国的纺织服装设计中心, 相信这个发展要多方面的配合, 漫长而遥远, 绝非一蹴即成。香港业界较欧、日具备有利条件是背靠袓国, 藉CEPA而带来之极大商机, 袓国既是世界性纺织品制造的重要基地, 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盼望香港与国内同业, 紧抓机遇, 共创更好的明天。


联系电话: 0769-23135639
亚洲纺织联盟网 www.tex-asia.Com 版权所有2006-2009    
鄂ICP备
06019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