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全球纺织 轻纺城专题 纺织工业园 台湾纺织企业名录 曾爷专题 优秀纺织企业展 广东纺织行业大会 纺织与环保
您所在的位置:亚洲纺织联盟首页>>新闻正文
我国染整业的新一轮发展
日期:05-06-07 10:10:34 编辑:亚洲纺织联盟网
[center] 卢润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27)[/center]     摘 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染整业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印染业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适应纺织行业后配额时代新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调控自律、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分层次发展、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染整工业; 发展; 国内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国家的关心、扶持和相关行业的支持配合,以及纺织印染行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无论是产量质量、花色品种、效益、出口创汇和纤维人均消费量,还是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及国际纺织贸易中的地位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包括市场的变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所产生的不相适应,以及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等因素,行业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尤其是一部分纺织职工为了行业的发展,承受了下岗、待业、转行、失业的巨大压力。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目前,我们刚进入后配额时代,面临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发展的重要阶段。印染业作为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是每个印染工作者都应深思的重大课题。下面就我国染整业所面对新一轮的发展形势作一浅析,供参考。   1 改革开放后我国染整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染整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也经历了一段艰难历程,染整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最早出现全行业亏损的一个行业,直至1998年才开始扭亏为盈,逐步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取得了不少显著成绩。      1.1 印染产品产量增加,加工深度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印染布产量65亿米;1983年取消了按人口定量供应纺织品的“布票”,当年产量为73.29亿米;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时产量为136.5亿米,至2003年产量达251.78亿米,2004年产量估计为301亿米(表1)。
  由表1知,2000年以后,坯布每年比上年的增加量是30亿米左右(2001年除外),印染布的产量增加量从2001至2004年分别比上一年大约增加了20、30、40、50亿米,2004年产量的1.9倍。印染布占坯布量的比例(即印染布加工率)从2001年开始是逐年提高的,且产品加工浓度也有所提高。 1.2 应对市场和产品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企业已经深知产品质量和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加工能力是企业的生命力。在设备配备时,适当的柔性加工能力和检测仪器的配置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市场和客户的要求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市场观念得到了很大提高。   (2)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花色的适应性提高的同时,对产品原料、组分、功能、性能和舒适性等方面的适应性也有了较大提高。新原料,如莱卡、天丝、莫代尔、锦纶、醋酸纤维、铜氨纤维、竹浆纤维、聚乳酸纤维、甲壳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吸湿排汗纤维、PBT和PTT乖产品的开发已紧跟或追上国际上的开发速度;在此基础上,一些企业更重视产品水平的提高。   (3)国有企业逐步退出或转制,同时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并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   (4)行业的企业在地域结构上基本集中在东南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2003年的产量已占全国印染布产量的82.59%,福建省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市场空间大,人才、信息、贸易优势大,经过深化改革及市场化,对产业的集群化和产业链的完善起到了极为有效的拉动作用。   (5)相关行业的发展和配合,推动了印染业的发展。其中体现在对垂直整合思路的重视,从原料、纺、织、染、服装生产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特别是纺织行业“三无一精”(无结头纱、无梭布、无卷加工和精梳产品)改造力度的明显提升,为印染产品提供良好的原料基础;同时,横向行业如染化料助剂和染整设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印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高新技术向印染业不断渗透,使印染行业进一步向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发展,一些前瞻性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是印染业技术进步的强大拉动力。如生物工程、数码印花、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低温等离子体的应用、纳米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新技术引人关注。    2 我国印染业的新一轮发展形势   2.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给印染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它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它不是产业的整体转移,而是同一产业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不是在一国,而是在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之间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包括高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包括环保压力重的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量增加。经济全球化是市场规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的结果,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我国纺织印染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印证了上述情况。      2.2 地域之间趋向零距离   随着信息全球化,已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步变成了零距离,我们必须适应经济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2.3 具备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我国的纺织染整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改革、改造、结构调整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大,已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广阔、政局稳定;加上近年来对发展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等支持力度加大,更有力地促进了内需。这一切,为包括纺织印染业在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2.4 科学发展观为印染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我国的印染业,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数量上的提高更为突出,正处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发展时期。国家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嫠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着重强调了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为我国纺织工业从纺织大国发展为纺织强国,同时也为印染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3 思考与建议   3.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行业的发展   国家综观全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到本行业,这是各行业内外人士正在思考的大事。笔者谈点不成熟的想法。印染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保、创新、机制这六个字。环保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存条件为代价,或是轻易地先破环、后治理,要从简单的拼资源、拼能源、拼环境、扩能力的粗放型发展中解脱出来,向质量、品种、效益型的方向发展;创新必须是在有质量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则需要一个快速反应机制(转换机制也并非仅仅是国有企业的事)。这里提的机制广义地说是管理,机制在管理内容之中,要抓机遇、抓基础、抓关键,应该说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质量和管理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 量变到质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近几年我国的染整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产量增加快,且相对集中。基本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快、经济技术发达、信息灵、人才集中、市场活跃的东南及东部沿海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鱼米之乡。这里的不少地区市场规模大,产业链、产业群拉动作用明显,有的地区信息来源和进出口方便,这些都为印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浙江省的增长更快,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比上年增加印染布产量15.43亿米、19.35亿米和24.28亿米,到2003年,该省已占全国印染布产量的50%左右,一些外资打算进入。但是,以2004年初步了解到我国印染布产量约301亿米计,虽比上年的增加量约50亿米,而其利润总额仅略微增长。因而,我们必须努力从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根据市场需要,提高加浓度、加强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量变到质变,迅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      3.3 分层次发展   企业把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定准了,才能在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做中高档面料出口的企业,除了对来料、来样加工的质量、品种、批量和交货期等的高要求的适应性之外,还必须具备环保、清洁生产、人文等方面的条件。同时,还要不断创新,除了为后道的名企、名牌加工、还要有自身的特色、高质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以至自己品牌的产品。在小批量加工中,笔者认为,除了生产上的适应性之外,同时可与中小或中批量生产、小批量销售相结合,以此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要注意与不同的国家、地区以至国内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消费人群和中高档服装生产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有条件的出口企业还要不断提高外贸的自主能力,要提高接一手订单的能力,取得一手反馈信息,降低贸易成本。其实,一部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上不去的问题并非完全是工业的问题,而是中间环节和盘剥太多所造成的。目前,我们的企业还是以加工型为主,在经济全球化中,“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利益。但是,我们的企业首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后配额时期,企业将受到更大的压力,因为境外进入投资开办的企业具有更多的优势,大多是纺织染一起上,他们的起点更高,竞争加剧;而好的企业要做中低档产品又不可能去与下一层次的企业竞争,因而必须要靠自身的百倍努力闯出一条生路来。      3.4 学会错位发展   过去说,同行是冤家,引伸开来说“同样”也是冤家。类同、重复建设只会造成冤家和恶性竞争。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很重视差异化开发。据报道,如韩国很注重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其占纺织品比例拟从目前的20%至2005年达38%,2010年达50%;台湾地区对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用途纺织产品比例拟从目前的80:10:10到2010年预计调整到60:20:20。他们重视中高档产品市场、高科技产品开发(并关注该类产品的检测、品牌市场的拓展)等。在家用纺织品的开发中,台湾地区明确宽幅布不与大陆竞争,而注意后道及品牌开发,因这方面效益高,而宽幅布生产投资大、能耗高、污染压力大。意大利有的好企业是抓住织造和后整理,印染找外加工,即把投资、能耗、污染交给了人家。另外,机织、针织、色织产品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协调发展。      3.5 加工业与基础工业协调发展   2004年的能源短缺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加工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印染加工工业的发展,也应与水资源和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相适应。有的地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就更应真正重视节能和环保,这涉及到时行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全国性、地域性、待业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印染业、染化料、助剂行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更要高度重视,要以人为本。      3.6 诚信是金   诚信是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对质量、合同、交货期、付款期以至知识产权和股票上市等都要实事求是,讲信誉,诚信是企业以及领导层素质的体现,要多一点社会责任感。      3.7 尊重专业、尊重人才   这是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印染业要发展、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研发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等,就需要有不同方面的专业乃至各有专长的人才,有时还需要强调专业化。有人认为,现在“大纺织”不用分专业了;又有人认为,放牛娃不是也把印染厂管得挺好吗?这些轻视专业人的观点,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听来叫人纳闷。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博与渊、普遍性与特殊性、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我国印染业在快速发展,产品向高、精、尖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更高,我们的专业人才不是多了而不是不足,对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鼓励以及培养。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3.8几点建议   (1)对这几年染整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特别如浙江省),应静下心来以科学发展观很好地做些总结、协调、巩固、提高和规划工作,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多考虑一些综合性发展的事情,更好地迎接新一轮的发展。又如,这几年山东省发展势头很好,新建或改造的一批企业在行业中很有影响,但山东省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建议要吸取其它一些地方发展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之更理性地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2)这几年不少地方开始认识到发展轻纺工业对原始资本积累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性,纷纷要建立纺织工业园区。建议要立足市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要以市场、经济和产业拉动,必须结合改革和改制,政府更多地是给政策、给支持、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尤其是北方,更要加速观念转变,与振兴老工业基地及西北大开发相结合。   (3)我国政府出台八项措施迎接后配额时代,特别是出口企业,建议要做好相应结构调整和应对措施。   (4)建议政府加强经济杠杆调控,要制订鼓励环保、节能降耗、节水和实现清洁生产的政策,以及促进企业开发费用预留和使用的鼓励政策和督促办法。   (5)后配额时代,非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会增加,建议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研究应对措施。要有技术政策。   (6)人才流动中的知识产权和管理要逐步规范化。


联系电话: 0769-23135639
亚洲纺织联盟网 www.tex-asia.Com 版权所有2006-2009    
鄂ICP备
06019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