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棉纱价格 越南 棉纱 棉花 印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武汉服装业遭遇困境:汉派服装“去武汉化”
时间:2015-06-01 12:37:48  来源:荆楚网  共有条评论


   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在商场的席位越来越少……武汉服装业,眼下给人的印象是“萎缩”二字。从大批发的汉正街时代,到“互联网+”的电商时代,20余年大浪淘沙,几代人摸爬滚打,汉派服装失去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至今,武汉仍有服装企业1600多户,从业人员40多万,谁来引领这个庞大的产业?武汉服装业又该向何处去?

  ——惟有直面历史、直面现实,才有未来。

  图为:武汉拥有发达的商业,难题是本土服装能否守得住阵地。图为一家商场的新装发布会。

  图为: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正在整理布料。明天,武汉能留住他们吗?

  图为:做强服装品牌,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图为:武汉服装从业人员已超过40万人。图为一家制衣公司的生产车间。

  图为:2014年11月,第三届武汉国际时装周。由武汉服装企业联合组建的自主品牌集合店“汉工场”专场,成为亮点。

  光辉岁月:最好卖的女装都是武汉的

  如果将时针拨回20年,我们所看到的汉派服装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汉口的大夹街、扬子街、汉正街,“前店后厂”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依托畅通的商贸交易渠道,最早一批汉派服装品牌——太和、中英、雅琪、元田、红人……迅速长大。

  1990年从江汉大学毕业的刘树仁,怀抱着淘金的愿望,三赴深圳,摆过地摊,打工两年,又在汉正街“深造”一年,1993年开办武汉元田制衣有限公司。

  回忆创业之路,刘树仁有些激动:“当时武汉商场二楼的武汉服装大世界,是大家最想抢的柜台,我们租国有企业的厂房,就像做面包一样,‘热腾腾’的衣服做好直接上商场。那时销售额超亿元的商场里,女装销售排名前十的都是汉派服装。”刘树仁把武商比做“汉派服装的孵化器”,“我们都在其中成长壮大。”

  的确,1995-1997年是汉派服装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服装企业达到2000多户。什么流行生产什么,什么好销经营什么,企业和品牌在竞争中迅速适应着市场变化,生机勃勃。

  “那时候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外来客商争相采购,然后运到全国各地去销售。”描述起当年的情形,刘树仁仍很自豪。作为武汉市服装商会会长,他评价,那段时期的汉派服装就是天生的自主品牌,“只不过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罢了”。

  迷茫时分:汉派服装的“去武汉化”

  一直到本世纪初,汉派服装仍能与海派、粤派、浙派平起平坐。许多服装企业以自己是“汉派服装”为荣,它有着强烈的武汉印记:以女装为主,休闲或职业化服装稳重大方,穿着得体,高、中、低档各类款式齐全。在中国服装协会评选的全国女装60强中,武汉占9席。

  渐渐地,汉派服装在自己的地盘上也已地位不保了。

  5年前,有着30多年历史的汉派服装首次遭遇来自本地市场的强烈冲击:因销售业绩不敌外地品牌,难以完成1年300万元的销售目标,约10个品牌被武汉广场清退。在大量国际、国内品牌的不断挤压下,汉派服装在本地市场的份额迅速下降,年销量仅5%,更多的是销往武汉周边地区以及全国三四线城市。

  更糟糕的是,一提起汉派服装,很多人首先想到缺乏原创、抄袭成风、市场无序。汉派服装似乎不再是光环,而是尴尬的历史包袱。于是,一些曾经的汉派名品开始尝试“去武汉化”。它们“隐姓埋名”,换名字、改注册地,想要脱胎换骨。“去武汉化”真的能够解决汉派服装的问题吗?红人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红人,英译“redman”,在上世纪90年代末,红人将其音译名“瑞德曼”作为自己的新名字,力图重整市场。“改名期间,市场表现平平,洋名让自身特色模糊,更不易于市场定位。”红人服饰董事长唐冠颐接受采访时回忆,在改名的两年间,红人变得忙碌但迷茫,也因此被业内戏称为“累得慢”。“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产品质量跟不上,再洋的名字也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痛定思痛,红人摸索出自己的定位,而今品牌发展良好,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猫人、乔万尼服饰负责人也都表示,虽然赞同服装企业更改注册地,或者在其他地方建立分公司,但这并不能解决汉派服装的生存发展问题。

  “大部分的汉派服装,在行业竞争重心由初期的低端批发转向品牌竞争时,仍停留在初期的发展模式上,从而错过了发展时机。各大品牌更多的是在抄袭设计,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武汉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赵军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品牌设计的原创性,要舍得花大价钱聘请知名服装设计师帮助企业做设计研发;其次要加强品牌推广,“你把华人世界里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明星列一个表,你会发现,他们几乎全部都代言过沿海地区的服装品牌。”

  痛定思痛:衰落的背后是什么

  截至2013年,武汉仍有服装企业1600多户,从业人员40多万,年销售收入500亿,出口创汇近5亿美元。武汉市经信委走访调查发现,从近三年的发展情况看,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值都在增长中,羽绒服装增幅最大。这说明,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武汉的服装产业并没有停止发展。

  这组数据所反映的,和人们的印象又略有差距。这是怎么回事?业内人士坦言,不是我们没发展,而是没别人发展快。

  我们来看另一组数据:

  在武汉1600多家服装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50家,而杭州、青岛、宁波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分别是1250、748、437。

  企业规模方面,仅爱帝产值超过10亿元,此外,产值5亿-10亿元的企业1家,1亿-5亿元的27家,其他都在亿元以下。而青岛即发集团(主要生产针织服装)产值突破100亿元,宁波雅戈尔产值突破40亿元。

  显然,和全国同类城市企业相比,武汉的服装企业产业规模小,实力不强。

  其二,长期以来,武汉服装产业主要以生产代工为主,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缺乏原创设计,仍旧是传统的生产基地,没有向创造型、创意型产业转变。

  以品牌数量为例,深圳服装拥有国内知名品牌100多个,宁波服装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个(武汉5个)、中国名牌产品11个(武汉3个)。

  由于缺乏创意设计环境,本地培养的专业人才80%以上都离开武汉,服装产业难以及时把握时尚潮流。这是汉派服装设计不够时尚的症结所在。

  知名设计师王鸿鹰就直言,武汉的服装企业虽然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设计师,但却留不住他们,因为这些企业都没有做长期的战略合作发展计划,也没有花太多时间去了解设计师是否适合,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总是想着一季度就见成效。“其实,任何调整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风格的调整需要更长的时间,有时还要因此承担一些不适合而带来短期的销售下滑。”

  第三个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产业供应链的支持。这正是武汉走出的“艺之卉”创始人赵卉洲放弃武汉的重要原因:“在武汉,80%以上的高端面料、辅料及饰品都需要靠外购,在深圳你绝对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服装企业在选料等方面没有太大压力,能够专注于设计和品质。”

  产品结构单一,高端配套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武汉服装企业走高端化和品牌化发展的步伐。

  眼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对服装业的冲击已显而易见。2013年以来,中国服装企业开始排浪式关店。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两年内,中国动向、李宁、安踏、美特斯邦威等服装企业关店总数超过7000家。在汉派服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乔万尼在全国关停120家扭亏无望、不盈利、微盈利门店,占总量的40%,同时谋划互联网转型。

  但是,目前湖北服装企业从事电商的不足50%,也远远落后广东、福建、浙江等服装大省。

  从头再来:向着“中国服装名城”出发

  “汉派服装是把一个地区的产业资源、行业优势通过一个概念表现出来,已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些从业人员心中。目前发展成这样,我确实是不服气。”温和的刘树仁说起这个“不服气”,语调也不由自主地提高。

  作为一个摸爬滚打了22年的服装人和行业协调人,他将汉派服装的困境归纳为“不自信”。在转型徘徊阶段,盲目放弃自己的品牌特色,照搬别人的品牌运营方式。“服装行业市场很大,汉派服装现在三四线城市覆盖面很大,缺的就是品质。我们要自信执著,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市场影响的标杆品牌,形成第一方阵,其他品牌就会照着做,配套做,顺理成章地形成精细化分工,解决同质化问题。”他说,这好比做手机,手机厂家并不一定要所有配件自己做,自己负责创意,专业代工完成。从服装行业讲,做羊绒大衣好的,就把这一块做专、做出品牌,不一定裤子、女装都自己做,可以由其他更专业的品牌接单,形成一个综合体。

  他的这种设想,就是如今正在尝试的“汉工场”。

  王鸿鹰认为,不光是汉派女装,全国女装都面临着接下来该从何处走的问题。一方面,电商的冲击、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消费模式的转变、商场同质化产品的不良影响,导致服装业绩严重下滑;另一方面,服装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加在服装零售价上,导致服装的性价比很低,产销量急剧下降,库存量加大,有些厂家怕库存量加大而减少投产品种的数量,又导致产品不够丰富,过渡性差、搭配性和互搭性更差……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是国内很多没有特色的女装品牌所面临的困境。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现在还很知名的品牌陆续倒下。服装暴利的年代早已过去,接下来才是理性的、正常的、服装业百花齐放的时代。”他说。但是,武汉重振服装业的底气犹存。这里依然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批发零售中心,依然拥有突出的科教优势、坚实的纺织产业基础,还有扎实的服装加工制造支撑。

  地方政府也有雄心。据记者了解,《武汉市振兴汉派服装产业专项规划(2014-2019)》提出打造“中国服装名城”,相关扶持政策已经出台,武汉市每年还会拿出专项资金。

  武汉国际时装周已连续举办三届。在大型时装展秀上,国内外知名品牌逐个亮相,武汉品牌同台竞技,带来的不仅是精彩的视觉盛宴,也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时尚梦想: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应该有她靓丽的霓裳、优雅的气质,服装,可以成为一张最时尚的名片。

  汉派服装,期待再出发。

  寄语

  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思路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今后发展轨迹不是靠数量扩张,而是靠经济效益扩张,品牌发展要格外注重“品质、品牌、品位”。做准定位、做好产品、做响品牌、实现价值将有助于汉派服装企业的提升。

  ——蒋衡杰(中国服装协会原常务副会长、现任顾问)

  品牌是一种文化,品牌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20年前做服装的人都会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如今估计才有更多的人真正体会到它的含义。品牌时代真正到来!现在恰是中国服装业重要的又一个转折时代,它过滤淘汰掉了一些,又设了一道屏障,吓退了一些,剩下来的是热爱她又懂她的人才能坚持下去。

  ——王鸿鹰(香港MYTHE CO.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服装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时间、耐心、勤奋、才华。这一发展过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整个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打造城市的时尚、文化,当时尚文化度不断提升,城市的时尚消费才会增强,市场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和设计人才。

  ——赵卉洲(深圳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振兴汉派服装,需要从营造时尚氛围开始。一个城市缺少了文化气息,没有了时尚度,很难造就出有想法、追求个性的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品牌的灵魂,设计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好的设计师需要氛围,而氛围的营造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给设计师充分的时间,不能太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