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棉纱价格 氨纶 棉纱 印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毛皮产业极具发展潜力
时间:2016-11-28 11:16:41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共有条评论

   阳原县被誉为 “东方人类的故乡”,同时也是毛皮文化的发祥地,人类在此经历了200余万年的进化过程,利用动物毛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近年来,阳原县立足自身优势,认真审视阳原毛皮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经多方调研、充分论证,形成了“以毛皮文化为引领,专业市场为龙头,碎料加工为特色,工业园区为支撑,全力打造集特种养殖、鞣制硝染、碎皮加工、成衣制作、产品销售、培训研发、文化旅游为一体,形成上联国际市场、根植千家万户、既富县又富民的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思路。

  自从被赋予了“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称号,阳原县就踏入了国家级毛皮生产基地序列,踏上了依托毛皮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先后建成阳原国际裘皮城、毛皮硝染基地、毛皮文化博物馆、国家皮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毛皮技术培训中心等项目,全产业链的毛皮产业集群初步建成,毛皮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这里,是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也是中国毛皮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毛皮经济的繁荣伴随文化魂脉源远流长;这里,毛皮产业极具发展潜力,是全县的特色产业,更是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这里,便是素有“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之称的阳原县。

  据考古研究发现,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10万年前的阳原侯家窑人,就开始用石器切割兽皮。旧石器时代晚期,阳原虎头梁人已学会磨制骨针、骨锥,缝制皮衣。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华夏人文始祖—黄帝, 从陕西渭河流域迁徙至泥河湾盆地、桑干河流域,发现桑干河两岸盐碱滩地可使动物毛皮变得柔软绵滑,于是在部落里全面推广和普及,这就是最原始的鞣制硝染技术。现今,阳原境内大盐厂、小盐厂、碱洼、咸水皂等一些古老的村庄,就是黄帝时期毛皮加工场地的遗迹。

  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的长子章管辖的代郡安阳邑(今阳原),以先进的毛皮技术积极推行胡服骑射,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革命,即服装从长袍、大衫到短褂、衣裤分开的变革。公元前119年,西汉大将霍去病率五万东路军将士,身穿阳原“毛毛匠”亲手缝制的毛皮战袍,兵出代郡(阳原)征伐匈奴,所向披靡,从此,阳原毛毛匠和阳原毛皮的神奇与名气便随着霍去病的威名而传扬天下。

  阳原毛皮业和毛纺业最辉煌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属元代。窝阔台统治时期,时称“弘州”的阳原,设立了隶属于工部的弘州人匠提举司以及所属的专门为朝廷生产毛织品的纳石矢局、毛缎局等,当时就有近两千余户工匠。 到了清代,张家口为北方仅次于天津的国际贸易商埠,进出口贸易税收占清政府全国进出口贸易税收的三分之一,成为驰名中外的“皮都”,从事毛皮业的3万多毛毛匠中有近一半都是阳原人,在近八百家毛皮作坊中有一半以上为阳原、蔚县人所开。 清末民初时期,阳原毛毛匠就通过张库大道与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和俄罗斯的恰克图进行毛皮贸易往来,现在蒙古国的乌兰巴托还有一条阳原街。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 阳原县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毛皮企业——阳原县裘皮厂,到1979年全县发展毛皮加工厂159家,初步奠定了地方支柱性传统产业地位。 2006年,建设了皮毛大市场,解决了毛皮产业有市无场的被动局面,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毛皮集散地。201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荣誉称号,是长城以北两个国家基地之一。

  自201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荣誉称号后,阳原县以此为契机,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向全产业链集群迈进。

  ——提升特种养殖。 按照发展规划,把发展特种养殖作为完善毛皮产业链条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环,全力推进,目前,全县已发展貂、狐、貉、澳兔、獭兔等特种动物养殖园区10个。同时,把特种动物养殖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扶持有养殖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种养殖。 目前,已发放獭兔、澳兔10万多只,覆盖贫困户3000多户。

  ——建设硝染基地。 引进了阳原县新元素鞣制企业入驻硝染基地。 新元素公司正常运营以来,日鞣制狐狸皮3000张,貂皮10000张,加工后的皮张毛色亮丽清晰、 皮板光洁柔软, 生产工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为入驻阳原的服装加工企业奠定了基础。 与国际领先的意大利MBI公司合资的染色公司已签订合同, 再次为毛皮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

  ——推动服装加工。阳原县把碎皮缝制作为完善整个毛皮产业链条的基础和全县扶贫攻坚的第一主导产业来抓,重点扶持有毛皮加工意愿的贫困户每户一台缝皮机。目前,累计发放缝皮机7673台,涉及全县49个村,2.47万贫困人口。毛皮产业覆盖全县5.6万多人,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据初步测算,毛皮产业收入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1500元。

  ——建起龙头市场。投资6.5亿元,建设阳原国际裘皮城,该项目2012年4月启动,按照4A级经贸旅游景区和五星级商贸专业市场标准建设,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是京西北单体建筑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完善的毛皮专业市场。2013年10月正式开业运营以来,商户入驻率达96.5%,吸纳就业人员4500人。2013年销售旺季实现销售额13.8亿元,客流量38万人,2014年销售旺季实现销售额21.1亿元,客流量41万人,2015年销售旺季实现销售额22.1亿元,客流量58万人,市场人流销售趋于稳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化配套服务。一是兴建毛皮文化博物馆,全力打造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二是迁建国家皮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是全国三个国家级中心之一;三是强化毛皮技术培训,投资兴建的毛皮技术培训中心已投入使用,累计培训加工、销售人员5200多人。今后将邀请国际、国内毛皮专业师资队伍,举办毛皮专业知识培训,并联合相关单位在阳原建立毛皮专业培训基地;四是注重品牌建设。目前阳原县已有温美莎、北元、北国屈氏、BOMIMO等四家被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正在申请国家驰名商标。

  ——强力宣传推介。 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毛皮产业和毛皮文化, 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阳原国际毛皮节”和两次毛皮文化宣传周, 连续多年组团参加北京毛皮交易会、港交会、米兰皮革展等国内外重大节会、展会。 同时,阳原紧紧抓住我市申办冬奥会的大好机遇, 全力把阳原毛皮商购游打造成全市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节点。 目前,阳原碎皮工艺、毛皮产品、毛皮文化和商购旅游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和肯定。

  围绕总体发展思路,就毛皮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的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特种养殖。大力扶持特种养殖业发展,力争5年内,全县獭兔、澳兔、貂、狐(貉)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50万只、3万只和5000只,年产值达到2.4亿元,从业人员3000人,成为全省最重要的特种动物养殖基地之一。

  ——攻坚园区建设。全力推进毛皮循环经济园建设,切实抓好与芬兰、丹麦国际皮草拍卖行的对接和沟通,争取拍卖行保税仓库项目尽快落地,带动国际、国内一流硝染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将通过保税仓项目把阳原打造成中国北方、世界知名的特种毛皮动物原皮交易中心和毛皮硝染加工中心。

  ——巩固加工基础。充分发挥碎皮加工的技术优势,扶持中小加工企业和加工户改进工艺,变阳原制造为阳原创造,在国家皮检中心的有力支撑下,逐步建立以阳原碎料加工工艺为基础的国际标准。同时,继续大力实施缝皮机入户工程,力争两年内实现贫困户户均一台缝皮机的目标。

  ——龙头带动市场。从政府层面对毛皮产业的经营管理、配套服务等关键环节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全力抓好阳原国际裘皮城的运营和管理,通过龙头带动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全力推动产业龙头发展,力争3—5年将阳原建设成为京西北影响力最大的毛皮产品交易中心。

  ——文化引领产业。继续深入挖掘整理毛皮文化相关史料,创作以毛皮为题材的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阳原毛皮文化的内涵,叫响毛皮文化发祥地;紧紧抓住申办冬奥会的历史机遇,全力抓好毛皮文化与泥河湾文化、民俗文化、温泉文化的深度融合,精心谋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看泥河湾、泡温泉澡、买裘皮衣、烧平安香”的特色旅游板块;积极组织毛皮企业和商户参加各类裘皮拍卖会、展销会、博览会,进一步提高阳原毛皮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品牌支撑企业。鼓励和帮助企业全力打造自主品牌,力争5年内,争创3—5个国家驰名商标 (含真皮标志) 和名牌产品,10—20个省级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县政府将对创建地域品牌商标的企业予以全力支持,每个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名牌商标,除享受省市的奖励政策外,再由县财政分别奖励2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毛皮产品取得国家“真皮标志”的企业,每户财政奖励5万元。

  ——服务提升标准。抓好国家皮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注重引进养殖、加工、硝染、销售和管理等各环节的高级人才,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设计加工水平,并以此为依托,筹建毛皮技术研究所和博士后流动站。强化金融服务,逐步解决中小毛皮企业和经营户的资金难题。同时,抓好毛皮产业信息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携手筹办2022年冬奥会,将会为阳原毛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毛皮循环经济园已融入“十三五”规划,国际合作势不可挡,阳原必将成为中国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