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欧美贸易壁垒与东南亚竞争,中亚和非洲成为中国服纺出口的重要新兴市场。2015 年至今,两地区占中国服纺出口权重分别从 1.67%、7.02% 提升至 4.74%、8.52%,重要程度稳步提升。
中亚依托 “一带一路” 区位优势与人口增长潜力,2015-2024年对中服纺进口增量达239.03%。其服纺进口形式以服装进口为主,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集聚效应明显。 2025 年 1-7月对其出口额同比大幅下降 14.27%,面临疫情大量补库后的增长瓶颈。非洲凭借超14亿人口的大规模市场,2015年-2024年对中服纺进口增量达12.4%,增速虽相较中亚更加温和,但2025 年 1-7月同比仍旧稳步增长(+14.59%)。非洲进口形式则以纺织品进口为主,头部五国(尼日利亚、埃及、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的集聚效应同样较为明显。
未来,两市场仍是中国服纺出口多元化重要方向,不过短期内对国内棉花消费边际利好或许有限,传统市场影响仍至关重要。
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贸易政策变动、消费市场转移等因素影响下持续调整。中国面临欧美市场贸易壁垒、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竞争等挑战。而过去十年,中亚的市场占比由2015年的1.67%提升目前的4.74%,非洲的市场占比由2015年的7.02%提升至目前的8.52%。中亚、非洲等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带来的服纺消费市场持续扩张,为中国服纺产业带来新机遇。

一、中亚服纺进口分析
1.中亚贸易背景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中国服纺产品在新兴市场出口的关键板块。
一方面,得益于毗邻中国的地理区位优势,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陆路通道建设(如柯桥中欧班列),近年来贸易总额不断攀升(2017年7月至2025年8月,中亚国家“一带一路”贸易额指数由116.35提升至368.05,增幅高达216.3%)。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增长保持良好势头且市场年轻化特征显著,消费潜力巨大(2014年至2023年期间,中亚人口由6787万逐步提升至8083万,增幅达19.09%)。叠加本土纺织业相对薄弱导致的供应链依赖,中国高性价比服纺产品的出口对其至关重要。所以,分析中亚地区的服纺贸易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从对中亚地区的整体出口趋势来看,2015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对中亚地区的出口总金额由2015年的175.698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641.822亿美元,增量达265.3%。2025年1-7月出口总金额396.253亿美元,同比增加11.3%,同样保持较高的增速。
近年来,进口总额通常呈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金额由2015年的84.419亿美元提升至279.641亿美元,增量达231.3%。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总金额由2015年的42.838亿美元提升至125.048亿美元,增量达191.1%。对乌兹别克斯坦出口总金额由2015年的22.302亿美元提升至117.706亿美元,增量达427.8%。对塔吉克斯坦出口总金额由2015年的17.968亿美元提升至35.123亿美元,增量达95.5%。对土库曼斯坦出口总金额由2015年的8.17亿美元提升至10.29亿美元,增量达25.9%。其中,土库曼斯坦出口增速较慢,一方面由于其经济结构单一,土依赖天然气出口,对华工业品需求有限。另一方面,其市场规模小且政策限制严格,进出口行政干预较多。
2.我国对中亚服纺出口情况
服纺产品作为我国出口中亚地区的重要品类之一,2015年至今出口总金额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出口总金额由2015年的47.505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61.058亿美元,增量达239.03%。最新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对中亚五国服纺出口总金额达80.935亿美元,较同期减少14.27%,出口增量出现明显放缓。放缓主因是全球经济趋弱带动中亚地区需求下滑:哈萨克斯坦因能源价格波动抑制消费需求,塔吉克斯坦同样因财政压力推行进口替代政策进而减少外部依赖等。
回顾过去十年,对哈萨克斯坦出口量由2015年的15.807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72.648亿美元;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量由2015年的24.384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69.94亿美元;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由2015年的2.155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9.957亿美元;对塔吉克斯坦出口量由2015年的4.728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7.518亿美元;对土库曼斯坦出口量由2015年的0.432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0.994亿美元,
依据过去数据,服纺进口规模排序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成为最主要服纺进口国一方面因为其地缘优势显著,两国与新疆接壤最为密切,依托中欧班列及陆路口岸形成高效物流通道,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其市场需求量大,哈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相对较大,而吉作为中亚转口枢纽,约70%进口服装转销至周边国家。
服纺出口金额占比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中亚进口需求逐步转向能源和机电产品,且服纺出口量在中亚本土棉纺产业链升级的背景下出现增长受阻,导致服纺贸易增速落后于整体贸易扩张。近三年服纺进口占比出现了逐年下滑,占比由2022年的33.19%下滑至2025年1—7月的20.42%,随着工业品的增长趋势延续,服纺品类的进口占比预计将出现进一步的下降。
将数据拆分为服装及纺织品可以发现,中亚地区进口中国服纺产品以服装为主、纺织品为辅。其中,服装进口占比由2015年的61.18%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75.46%,截至2025年1—7月占比为70.30%。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亚地区本身具备一定的原料生产能力(近年来产量在100万-150万吨区间),本地纺织业逐步升级后减少了初级纺织品进口,而终端服装消费仍部分依赖中国供应链。另一方面,中亚作为欧亚转口枢纽,其有大量进口中国服装再出口至欧洲及俄罗斯的需求,仍旧支撑其对成品服装的需求。
从具体国别来看,哈、吉保持着最高的服装进口占比,占比通常在60%以上,近5年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塔吉克斯坦次之,近几年保持着40%~60%的占比。进口规模最小的土、乌同样也是服装进口占比最低的国家,近年来该两国的服装进口占比通常在0%~30%,近4年进一步跌至20%以下。从上述差异来看,哈、吉服装进口占比高主要源于两国本土制造业薄弱、消费需求依赖进口,且哈作为中亚贸易枢纽,政策开放度高,与中国贸易互补性强。塔吉克斯坦则因市场规模相对小、产业竞争力不足,需通过进口弥补缺口。乌、土进口纺织品多而成品服装少,核心原因是两国依托棉花资源优势和政策导向优先发展本土纺织加工业(乌注重全产业链投资以提升自给能力,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限制成品进口),相较其他中亚国家更侧重中间产品进口以支撑本土制造,而非直接依赖服装成品输入。
从绝对值来看,相较于欧美地区的市场份额的饱和回落,中亚地区近几年迅速赶超,逐步收窄与其他市场的差距。对比美国市场,中亚市场/美国市场比值由2015年的10.61%逐步提升到近三年稳定在30%以上,绝对差值由2015年差值的400亿美元逐步收窄至目前的175亿美元。对比欧盟市场,中亚市场/欧盟市场比值由2015年的9.23%逐步提升到近三年稳定在30%以上,绝对差值由2015年差值的467亿美元逐步收窄至目前的161亿美元。对比新兴市场中相对成熟的东盟市场,中亚市场/东盟市场比值由2015年的14.66%逐步提升至近三年稳定30%以上(峰值达44%),绝对差值由2015年差值的277亿美元逐步收窄至目前的172亿美元。
从增速来看,中亚市场的增速除了表现出“高弹性”的特点外,也显现出了一定“阶段性饱和”趋势。一方面,中亚市场的进口在2019年遭受-21%的打击后,在2021年开始连续3年呈现较大幅度补库,分别为55%、49%、21%。这一高增速趋势在2024年出现了显著的放缓(-5%)。另一方面,随着中亚自身纺织业发展、外部竞争加剧,其棉花内部就地转化能力加强也在抑制其外部需求。且从2025年1—7月的累计数据表现来看,2025年数据表现大概率仍旧表现为负增速,中亚市场将面临新的增长瓶颈期。
二、非洲服纺进口分析
1.非洲贸易背景
选择研究中国对非洲服纺产品出口,兼具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从市场维度看,非洲人口增长速度高企,目前已拥有超 14 亿人口,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近年来非洲地区的海上贸易额也在逐年增加,STI指数由2014年的182.91逐步提升至2025年7月的260.12.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推进,非洲人民的服纺产品消费需求也持续增长,基于非洲的生产制造业尚待进一步完善,为中国服纺出口提供广阔空间。
从近年来中国出口非洲的金额情况来看,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中国出口非洲总值自2015年的1086.66亿美元逐步提高至2024年的1787亿美元,贸易大背景积极向好。
2.我国对非洲服纺出口情况
服纺产品作为我国出口非洲的重要品类之一,2015年至今出口总金额重心呈现温和上行,从2015年的199.3075亿美元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224.1413亿美元。截至2025年1—7月,服纺出口总额累计达145.45亿美元,同比增加14.59%。
根据2025年1—7月数据显示,尼日利亚、埃及、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加纳、摩洛哥、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刚果、突尼斯位居非洲进口中国服纺产品前列(按金额排序),上述国家进口总金额占比非洲64%。其中,位居前五的第一梯队国家:尼日利亚、埃及、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服纺进口总金额常年占据非洲的50%左右,可作为对非服纺出口的代表性指标进行针对性跟踪及观察。
近十年,非洲进口我国产品中的服纺占比正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金额占比由2015年的18.34%逐步下行至204年的13.71%,2025年1—7月占比则进一步下降至12.54%。
服纺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中国对非出口结构升级,机电设备、基建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增长更快,稀释传统消费品比重;二是非洲本土纺织业发展加速,埃塞俄比亚等国通过政策吸引外资建厂,推动进口替代;三是区域贸易多元化,东南亚、南亚国家对非出口增长分流订单;四是非洲经济转型需求变化,原油出口国更倾向进口生产资料以推动工业化,消费品占比被动降低。此外,中国服纺企业持续通过海外布局实现本地化生产,也减少国内直接出口规模。
将数据拆分为服装及纺织品两类可以发现,非洲进口中国服纺产品以纺织品为主、服装为辅。其中,服装进口占比自2015年的46.05%逐步下跌至2024年的32.16%,截至2025年1—7月占比为33.61%。究其原因,非洲相较我国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步凸显,其近年来通过吸引外资大力发展本土纺织制造业,进口重心转向面料辅料以支撑本地服装加工,形成“进口半成品+出口成品”模式。
此外,通过对非洲头部五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进口服装占比最高的国家为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其次尼日利亚相对居中,服装占比最低的国家为埃及。南非服装进口占比高,主要因其经济结构转型导致劳动密集型纺织业竞争力下降,且本土生产难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需要提高外采比例进行补充。肯尼亚、坦桑尼亚则因纺织业基础薄弱仍需依赖进口。尼日利亚服装进口占比相对居中,主要因其近年来政府通过专项基金扶持和本地化政策部分遏制了部分进口依赖,但因其纺织行业复苏较慢,走私纺织品仍占据市场较大份额。埃及占比较低,主要因埃及拥有非洲最大、世界质量最佳的长绒棉花产区,其产业链相对成熟,但因长绒棉产量的局限性,需要外采中间环节纺织品以填补下游的服装产业的缺口。从趋势性来看,南非、尼日利亚、埃及服装进口趋势基本逐步下行,剔除疫情期间的明显补库来看,仅有坦桑尼亚及南非对服装的进口占比保持较为稳健。
从绝对值情况来看,非洲市场的绝对规模明显小于美国、东盟、欧盟,大于中亚,但从增速表现来看,其增速不及中亚地区。与中亚地区的差值来看,由2015年的151.80亿美元逐步收窄至2024年的63.08亿美元,2025年1—7月非洲较中亚高出64.519亿美元进口额。若将非洲头部五国对比中亚五国来看,2025年1—7月的服纺进口额已落后中亚6.55亿美元,非洲市场的头部效应相对中亚地区也较弱,仍待未来进一步开发。
从增速情况来看,非洲地区2017—2019年维持着连续的环比增加,且连续性优于其他市场。但自2021年因疫情补库后,近三年出口出现明显收敛。结合1-7月的出口表现来看,随着疫情期间囤积的服装库存的进一步消化,非洲地区2025年服装进口增速有望转正,但受制于市场容量的限制,年内绝对增量空间或较为有限,短时间难以成为服纺外贸端亮点。
三、总结及展望
综上,中国对中亚及非洲服纺出口均呈现长期增长态势,但近年发展节奏与结构特征存在差异:中亚市场依托 “一带一路” 区位优势与人口消费潜力,2015-2024 年服纺出口额增幅达 239.03%,且以服装进口为主(2024 年占比 75.46%),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是核心进口国,不过 2025 年 1-7 月出口同比下滑 14.27%,叠加服纺进口占比持续下降与本土纺织业升级,短期面临需求放缓与增长瓶颈。非洲市场凭借超 14 亿人口的消费基础,2015-2024 年服纺出口额稳步提升,2025 年 1-7 月同比增长 14.59%,尼日利亚、埃及等头部五国贡献近 50% 进口额,但服纺占比逐年降至12.54%,且以纺织品进口为主,本土制造业发展与出口结构升级对服纺直接出口形成一定分流。综合看来,中亚和非洲作为我国服纺外贸的重要新兴市场,两大市场年内或以此消彼长的形式呈现,短期在涉棉消费端能给予的边际利好较为有限,欧、美、东盟等主流市场的外贸形势对国内棉花的消费影响仍旧占据主要影响。
展望未来,中亚市场需关注全球经济回暖对能源出口国消费需求的提振效果,以及中欧班列物流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优化空间,若能适应其本土产业链升级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如增加高附加值服装供给),仍有望突破短期瓶颈,刺激国内棉花需求。非洲市场长期消费潜力仍存,随着城市化推进与中企本地化生产布局深化,可通过聚焦头部国家需求、提供适配面料与半成品支持其加工产业,同时挖掘区域贸易转口机会,以对冲出口占比下滑压力,不过需警惕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整体而言两大市场仍是中国服纺产业应对欧美壁垒、实现出口多元化的重要方向,但需在产品定位与合作模式上持续优化以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