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来,新棉基差价格处于偏高状态,其中奎屯、精河、石河子等地“双29”皮棉基差集中在1000-1150元/吨,虽然较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略有下调,仍明显高于郑商所制订单的仓单基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棉花贸易企业/中间商入市采购、“预采购”。对于基差偏高的问题,行业人士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基差虚高的核心成因
1.供需错配加剧现货溢价
2024/25年度国内棉花需求超预期释放,纺纱产能扩张、低价刺激备货及棉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2025年1-8月进口纱同比减少15.9%,2025年1-8月棉纱出口量为22.68吨,同比增长18.04%。多因素共同推动3月后商业库存同比降幅超预期。9月全国棉花商业库存环比下降31%,而新疆棉作为核心供应源,10月上旬北疆“双29”皮棉基差仍达1000-1150元/吨,供需紧平衡支撑现货价格。
2.期货定价机制扭曲
内地库高含糖的东疆哈密和南疆喀什低性价比仓单资源占比较大,导致期现价格难以回归。当前期货升水仅400-600元的资源,销售基差报价都在1000元以上,形成“期货低估、现货高估,基差虚高”的结构性偏差。
3.进口端成本与供应约束
2025年1-8月棉花进口量58.5万吨,同比下降72.6%,巴西棉、美棉等大品种进口资源相对减少,同时由于配额紧缺,通关资源少,资源又被部分大企业相对垄断,由此基差被推高到3500-4500元的高位。

二、基差缓解的关键时点与条件
1、短期窗口:2025年11-12月新棉放量
新疆棉加工进度显示,11-12月通常为年度加工峰值期,2023-2024年均出现同期基差下行。当前南疆机采棉将于10中下旬放量,预计北疆“双29”基差11月回落至800-900元/吨。进口棉方面,12月后北半球新棉上市将缓解巴西棉供应压力,基差有望逐步下调。同时2026年配额改革为自动发放,有望同比提前投放市场。
2、中期拐点:2026年3月库存拐点
2025/26年度国内棉花预计丰产742万吨,供应较上年度宽松。若3月后商业库存同比回升、环比降幅收窄,基差将难以复制2025年3-8月的强势,大概率进入弱周期。
3、风险变量:加工进度与需求韧性
若10月底前新棉加工量不足,流通货源偏紧可能导致基差短期走强;但当前纱厂开机率同比偏弱,利润不及去年同期,需求端缺乏持续支撑,基差下行趋势难逆转。
三、市场相关方的应对策略
1、贸易商:把握抛售窗口期
旧作高基差背景下,新棉预售量已超去年,11-12月集中上市将引发基差下行风险。建议贸易商在新棉加工放量前,逐步减持陈棉库存,避免价格回调损失。
2、纱厂:期现结合锁定成本
利用郑棉期货套保对冲采购风险,针对进口棉基差虚高,可推迟采购至12月南半球新棉上市后,等待巴西棉、美棉基差回落至合理区间。同时关注一口价与新棉成本价差,择机补库。
3、政策端:优化供需与定价机制
加快发放棉花进口配额,缓解进口端供应约束;建议郑交所修改郑棉仓单指标,增加影响可纺性的含糖指标,服务纺织企业。引导期货交割仓单结构改善优化,更贴近实际需求,推动期现价格回归一致。
整体来看,棉花基差虚高本质是短期供需紧平衡与结构性扭曲的叠加产物。随着11-12月新棉集中上市与2025/26年度丰产落地,基差有望逐步回落至800元以下合理区间。市场各方需紧盯加工进度与库存变化,通过期现工具与库存管理应对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