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棉纱价格 棉花 棉纱  有机 氨纶 环保 越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中小鞋厂变身贸易公司,旧貌换新颜
时间:2012-07-26 11:04:29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共有条评论


  “过冬”新模式:鞋厂变贸易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中小型鞋企转变生存方式是无奈之举

  近日,连续3年都亏损200万元人民币的鞋厂老板张先生把公司所欠的货款一一结清,退掉一个月十多万元租金的厂房,在附近以2万元一个月租下另一个办公地点做贸易公司。记者调查了解到,从7月份开始,东莞的不少鞋企因为利润低下但又对鞋业的发展存在希望,一些鞋企开始改变生存模式,期望度过寒冬。

  留下骨干人员求东山再起

  把鞋厂变成贸易公司,张先生事前考虑了很久。因为与他有业务来往的鞋企有15家左右,毫无疑问的,这15家鞋企同时也会受到影响。

  10年前,张先生踏足东莞厚街,成立了某鑫鞋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女鞋的加工贸易。这也是当时东莞大部分鞋厂的模式———“OEM”,简称代工。

  “当时东莞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低,国家对OEM企业有很大的税收优惠。”张先生更多地看中了这种赚钱模式。

  代工模式颇具盈利优势,“一双鞋子可以赚十元以上,一年加工一两百万双,可以赚上千万。”

  然而,从2006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2006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骤变,订单明显减少;2007年,物价上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需求不足,所有代工企业订单下降超过10%。随后人民币汇率变化,让代工企业利润再减一截。

  在此情况下,出口的一双普通女鞋2006年利润约30%,10美元可以赚3美元,到今年上半年只剩下不到6%,10美元只能赚0.6美元。加上资金链拉长,几个月间,厚街不少鞋厂倒闭,有些鞋厂老板直接卷款走佬。

  “从2009年到现在我每年亏损200万元左右。想着毕竟做了十多年,对鞋业有割舍不掉的感情,于是改成贸易公司换个生存模式。”

  张先生表示,虽然改成贸易公司,实际上企业的名字并没有改变,设计人员等骨干也全部都留下来了。

  改做公司还要收缩人手

  东莞厚街镇,拥有鞋业生产企业432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东莞大部分鞋业都集中在这个镇。

  “据我了解,把鞋厂改成贸易公司的鞋厂目前在东莞鞋业并非少数。我认识的同行就有8家。”张先生表示,改成贸易公司一来可以保存实力,二来订单可以继续接(接单直接下给其他鞋厂,赚取微利润),等环境好了再转成鞋厂。最主要一点,可以继续在业界保持一席之地。他觉得,在未来的下半年,改变生存方式的鞋厂会越来越多。

  除了变成贸易公司,收缩经营模式也是企业“过冬”的方法之一。

  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曾经对东莞厚街中小型鞋企做过调查,其会长谢庆源表示,去年在厚街的一些台资鞋厂开始实施收缩战略,还有鞋厂把几千人收缩到1000多人。

  某业鞋业有限公司从2000年开始设立,“前年一年的制鞋量是150万双,去年下降到90万双,一下子少了60万双。”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今年鞋子的市场大家都不看好。”他说,“订单还有,但是生意人总要讲利润,只有看得到利润的单子我们才会接。”

  “没有利润使得很多鞋厂都在收缩。”在东莞做了多年鞋子的某兴鞋业有限公司老总周先生介绍,现在鞋类行业普遍面临产能低(难招人导致)以及品质不稳定(人员流动大导致)问题,如果其中一张大订单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收缩或者关闭,据他了解,东莞的承某鞋厂,永某鞋厂,宜某鞋厂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缩。

  专家说法:一切为了生存

  “鞋企本身不看好未来,感觉行情不好,收缩或者改成贸易公司,换个方式生存,是无奈之举。”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目前东莞的鞋企大多还是以外销为主,欧债危机之前,欧美的消费者有钱消费,比如一年如果买四双鞋,销售就很可观。但受到经济冲击,消费者缩减开支,一年可能只买两双鞋,这就意味整个鞋行业的销量要减少近一半,市场需求减少了,鞋企生产量就会跟着减少一半,下游供应商的订单也就跟着减少一半。因此,作为给大企业做配套的东莞的众多小微企业,生存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被逼着转型或者是改变生存方式,讲到底,都是为了生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