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降税  环保  纺织  棉纱  服装  染费  盛泽  化纤  缅甸  卢比  美棉  阿克苏  皮棉  服装定制  不染色  丝路柯桥  生态  染料  中俄  人民币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土家织锦调查(上)

   日期:2018-12-10     浏览:43    评论:0    

□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供稿

土家织锦的包包产品,作者刘未香。

叶水云使用的织锦设备。

叶丽萍展示大机操作。

编者按: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在中国工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集各类织锦之长,兼容并包,既能避开现代文明的冲撞,又向现代生活靠拢。业内人士对西兰卡普传承者的调查和追踪,我们发现西兰卡普展示出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利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发展好这一民族瑰宝,具有重要文化产业开发意义。

土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闻名世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传统手工织锦——西兰卡普,是我国五大名锦之一。与其他织锦相比,土家织锦在图案、织技、色彩、造型、美学和实用性、广泛性、群众性方面更胜一筹,是被专家学者和广大客户公认的织锦佼佼者。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称谓。“西兰”是铺盖(被子)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早先通称“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后来凡是土家手工织锦都统统称为西兰卡普。土家锦工匠称自己干的活儿叫“织花”或“打花”。同时,“西兰卡普”也意指自染自织的土花布,以区别于后来汉人进入土家聚居区所销售的“洋花布”。“洋花布”大多是用化学染料和铁制机器生产的花布。土家锦是用本地的木料为主体,竹竿为辅料制造的木机,自种棉、麻,自种桑养蚕,自纺纱,自用植物颜色,自染的棉、麻、丝线手工织布。

工艺传承者——土家姑娘

在土家人聚居地酉水河畔,西兰卡普土家锦产地最早分布在湖北省来凤县河东,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坡脚、靛房,永顺县对山、双峰等地。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土家锦。有的跟阿尼(母亲)学,有的跟查切(嫂子)学。有的到龙山、来凤等地去拜能工巧匠为师。土家姑娘在结婚时,必须有土家锦作嫁妆,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土家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铺盖。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要数土家锦被盖,一般至少四床。大多数是自己织两床,其余的是母亲或嫂子亲手织成。这种土家姑娘自己亲手织的土家锦被盖,不仅仅是自家富有的象征,更是土家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的标记,是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心灵手巧又勤俭持家的土家姑娘最受男家喜欢。

按照土家锦传艺规矩,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拜师学艺。要请人择吉日,跟自家的人学不要礼物,跟外人学还要送腊肉、糍粑、团散或交学艺钱,还要选择清晨太阳还没升上山头前拜师学艺,其意是太阳出来之后才织锦的是懒人,是不受欢迎的人,也是学不好手艺的。

据来凤县土家织锦村的织锦师傅讲,师傅教学织锦只教一个早晨,徒弟就必须把织锦的基本动作和方法学会,以后的日子就靠自己去摸索和观察。不懂可以问,这种方法逼着你去刻苦钻研。土家锦的精美图案一般一个月就能学会,但要做到熟能生巧、又快又好,则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正如土家山歌唱的那样,“三更起床不算早,苦织五年手生巧,郎不嫌妹长得丑,只求铺盖织得好”。

据当地人回忆,他们的童年几乎是在西兰卡普的襁褓里长大的。头上戴的是西兰卡普,身上穿的是西兰卡普。床上盖的是西兰卡普,西兰卡普编织着他们儿时的梦幻。

聪慧、勤劳、美丽的土家姑娘,把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另外,通过文化考察,我们认定酉水流域是土家织锦的原生地。

产业传承者——织锦艺人

根据调查资料,目前土家织锦艺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湘西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和叶家寨。苗儿滩总人口2.4万人,打花人数1142人,织机数692台,在家打花人数47人,35岁以上的艺人1139人, 35岁以下的艺人3人;叶家寨总人口1457人,打花人数152人,织机数30台,在家打花人数11人,在外打花人数55人, 35岁以上的艺人150人,35岁以下的艺人两人。以上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湘西土家织锦的从业人员情况。

恩施州的土家织锦从业人员大概情况如下:目前土家山寨织锦工艺有限公司有员工120多人,来凤满妹土家民间传统工艺品贸易有限公司有员工近300人,来凤县的土家织锦村有限公司也有各类职工近100人。凤锦织艺有限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采用代织的形式将活发放给织锦艺人。以上几个公司员工情况,基本反映了鄂西土家织锦从业人员的情况。

下有代表性的织锦艺人

叶水云:1967年生,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岁时就跟姑婆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技艺。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叶水云传承和发展了土家织锦的技艺,在工艺技法上将古老的“半格”挖花技法应用到现代装饰人物画和佛教图案中,使人物形象更逼真、生动;首创色彩推移法,即以两种以上纬线材料,根据织锦效果需要加以绞合,织造后达到一种新的艺术效果,丰富了织锦画面的层次和色彩。

刘代娥:1956年生,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人,织锦技艺系家族世代传袭。她12岁时跟着祖母彭妹学织锦,进入初中后跟着大姐刘代玉学织锦,1978年高中毕业后在家从事专业织锦,收三妹刘代英为徒,三姐妹成为以土家织锦而闻名于湘鄂黔渝边区的刘氏三姐妹。她现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土家织锦织造技术水平较高、色彩搭配出色的土家织锦传承人之一。

刘未香:1955年生,来凤县漫水乡渔塘村人,十四五岁时就能很熟练地编织西兰卡普,她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为了不使这门传统技艺失传,她的几个女儿及其亲戚家的孩子成了刘未香传授技术的首选对象,其余就是街坊四邻家的女孩,再后来她也接纳慕名而来想学习的人;为了使西兰卡普具有时代性,刘未香自发研制了筘宽达2.2米的大型木织机,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方法,使用大小机兼容的生产方式,将生产品种增加了20余种;为了扩大西兰卡普的影响力,她同女儿梁晓和梁平成立了凤锦织艺有限公司。

叶菊秀:1964年出生,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老寨山人。她10余岁跟随祖母学习土家织锦,12岁跟族姑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14岁正式师从叶玉翠并系统研习土家织锦,现为龙山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龙山土家织锦工艺坊副厂长。

叶丽萍:1978年出生,龙山县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生活在具有“土家织锦之乡”美称的湖南省湘西龙山县,12岁开始编织土家织锦。1998年创立了叶氏土家织锦作坊,从只有1个人1台织机的手工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40余名员工,20多台织机的产、购、销一体化的叶氏土家织锦公司。

黎成凤:1965年出生,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人。2006年12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2006年正式创办了“黎成凤土家织锦工艺厂”;2008年在苗儿滩镇政府内创办了织锦培训班。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