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棉纱价格 棉花 棉纱  有机 氨纶 环保 越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从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工厂看中国制造将走向何方
时间:2012-08-27 10:48:01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共有条评论


  不久前,运动服装巨头阿迪达斯已经决定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内部工作人员透露目的地或是迁往东南亚。这家工厂位于苏州工业园,是阿迪达斯集团100%的全资子公司。工厂将关闭的消息最早由面临遣散的工人传出,7月17日该公司中国总部证实,“在今年晚些时候关闭在华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厂”。尽管公司层面没有明说工厂关闭的原因,但是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国销量大幅攀升的背景下,阿迪达斯关闭工厂的举动让人猜测,唯一的解释显然是这家跨国公司准备把生产线迁往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

  阿迪达斯近年来在中国的销量一直呈现大幅攀升之势。中国目前已经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并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市场。早在多年前,阿迪达斯全球CEO的赫伯特·海纳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这个表态随即被解读为阿迪达斯将关闭生产线撤离中国。虽然最后公司层面不得不专门发布声明表示,“阿迪达斯没有打算撤走中国任何一条生产线,反而会增加在中国的生产。”但是关于阿迪达斯关闭生产线的传闻仍在流传,传言在2012年阿迪达斯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时得到证实。关闭苏州工厂是否也是基于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考量?阿迪达斯的官方说法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该工厂工人则透露,工厂是准备迁往缅甸。

  在中国逐渐成为各品牌销售的重要市场的同时,我们看到中国制造正从各品牌制造商中逐渐退出。

  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国制造”虽然已渗透到各大城市各个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始终处于产业链条“微笑曲线”的最底端。

  虽然中国制造闻名全球,但实际上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不会在意产品在哪里制造。按哪个标准制造才最重要,因为制造完成之后的品牌输出、质量验收、营销渠道等环节,才决定着产品以何种“血统”、“身份”出现在货架上。正因为制造的不可替代性较低的原因,才会出现不断“迁徙”的情况。服装加工,被认为处于全球服装价值链的最低端。

  现在,中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发生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义乌逐渐从从全球小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半成品集散地。据了解,海外客商齐聚中国商品城采购半成品,以东南亚国家、“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客商最为明显。义乌玩具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义乌已成为全球小商品半成品出口的集散中心。这说明,中国制造的廉价优势逐渐消失,正如20年前中国成为出口大国;现在,终端工厂正在流向更廉价的地区。

  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成本的递增趋势明显,宏观政策调整、国际需求疲弱、国内需求受通胀制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更多的挑战。企业普遍认知,目前诸多因素正影响着企业的订单成交量和赢利能力,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寻求未来出路的主旋律。

  而中国服装品牌由于缺乏价值感,与国际品牌相比缺乏整体优势,因此在环境变化时很容易被波及。中国的服装制造型企业,要做的是努力提高生产水平,提高设计水准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如果说过去中国服装行业制造特色以“廉价”给人们留下至深印象,而发展到今天,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成熟,中国制造要向打造“中国制造品牌”这条路上发展了。作为服装制造大国,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服装产品在中国出品,这其中不乏世界名牌服装的身影。在世界消费都趋向品牌化的今天,服装企业要开始坚定地走一条从OEM到ODM再到OBM的道路,也就是打造制造到创造的道路,让中国制造升级,让中国制造逐渐摆脱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处境,成为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一环。

  激烈的服装市场竞争,正导致服装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布和组合,新的全球服装制造模式将不断出现,它更加强调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与定制生产。随着服装产品的市场国际化及全球通信网络的建立,国际竞争与协作氛围的形成,21世纪服装制造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包含服装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与集成,如虚拟公司;制造技术信息和知识的协调、合作与共享;全球制造的体系结构;服装产品市场分布及协调等。

  先进的服装制造技术在企业竞争中也起到越来越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服装先进制造技术应理解为是传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多学科先进技术的综合,并应用于服装制造工程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它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清洁化、集成化、信息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体系中,中国服装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重新崛起的机遇。

  制造业面临向高端和低端两级分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互补关系目前还没有出现转折性的变化。中国的平均工资仍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工资的1/10到1/12,另外在基础设施条件、工业配套能力、产业链的完整性、制造业工人素质、生产经营规模以及国内市场容量等方面,又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像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国所不具备的。因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就现阶段还继续存在,中国的制造业还有生存空间。但是我们又不能长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低这种比较优势,因为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会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逐渐削弱。因此,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中国未来的趋势。

  在很多制造业向东南亚低成本地区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另一个趋势是向高科技方向发展。首先是机器人技术。中国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台湾富士康公司去年8月宣布,该公司计划在3年内安装100万台机器人,代替工人目前正从事的工作。依照富士康规划,未来3年,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将逐步增加,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除企业自己的转型,在郭台铭看来,对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成长而言,富士康造机器人的举动还有深意。“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成头脑红利。”他说。

  制造向科技升级的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即使计算机变得不像人类一样智能,至少也有足以模仿人脑的软件。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制造业中寻找到一席之地,并把制造业变得“个性化”: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设计助手的帮助下,人们将可以在家中设计自己的产品。下一个10年中的另外一些科技进步也很有可能影响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各种成本上升导致的制造转移,从更长远来看,科技创新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更大挑战。毫无疑问,由低端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制造业转型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

  另外,对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具劳动力及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中国制造需要正视这一现象。但是,在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我们也要看到传统制造业萎缩对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产业转型,制造也要向技术及文化附加等方面扩展,虽然转型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效率整体不高的背景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无疑是大势所趋。

  虽然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仍然具备强大优势,我国在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的制造业优势以及劳动力素质仍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全球可能步入新一轮工业化浪潮。未来,发达国家将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将迈开工业化初期步伐。在这个格局中,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夹击。短期看,遭遇经济下行、出口疲软、用工成本上升等近忧;长期看,则面临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后起的东南亚、非洲国家低成本生产优势更为明显的远虑。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要回归本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用于做精做透行业,增加利润,寻求专业化、纵深化,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和高科技的应用也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