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解说:根据枞阳县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将达到330家,城镇的新增就业人数也要从4000人扩大到25000人。
占萍(安徽省枞阳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去年有一家企业(落户),千仞岗羽绒服,它当时就提出来要帮助它招工。
记者:那当时你们面对这个要求是怎么答复?
占萍:应该讲起码,我们要保证它的生产正常运行。
记者:可是你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占萍:当时我们成立了一个招工领导小组,应该说规格比较高,我们的县长和县委书记是组长,然后就是我们发挥乡镇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一个就是老年人这一块,比如说小孩这一块,(招工)这是个年龄段的问题,25岁以下的这部分,年龄比较小一点的,你就是做了工作,他也不一定愿意留下来。但是35岁,这个已经成家,有小孩的这部分人,如果有比较适合的岗位,他还是愿意留下来的,主要是做这部分人的工作。
解说:晓丽就是人们所说的愿意留在家里的那部分人。她在大塘镇的一家服装厂工作,骑上电动车回家只要二十分钟,看上去还像个小姑娘的晓丽已经有个三岁的女儿了。
记者:现在你在家门口工作,你觉得最大的便利是什么?
吴晓丽(安徽省枞阳县前桥镇大塘村):回家方便,然后想看小孩子就可以回来,什么东西都有。
解说:晓丽和丈夫两个人也是同乡,原来都在宁波打工,但有了孩子之后,晓丽外出总是不能安心。
记者:她(女儿)能舍得你(走)吗?
吴晓丽:她舍不得,我在车上她就一直喊着:妈妈,别走别走。
记者:那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吴晓丽:心里反正很难受,然后(硬把她)留下来,我记得我爸爸跟我说,她在家里到处找我,找我没办法,她然后三四天不说话,也不笑,也不说话。
解说:晓丽曾经尝试过把女儿带到宁波一起生活,但结果却是女儿水土不服总生病,家里开销也太大,她自己更感到疲惫。今年春节过后,晓丽决定不再外出,在镇里打工,女儿由父母每天接送上幼儿园。而晓丽随时可以抽空回家,探望女儿。
记者:我刚才打听了一下,说你这个车间里,还有你几个亲戚是吗?
吴晓丽:他是我弟弟,还有堂妹她们。大部分都认识,都是家门口人,都认识,都在一起。
记者:大家原来也是都在外面打工?
吴晓丽:有的是家里面的,有时候也是从外面打工都回来了,看家里差不多,也不错,而且小孩子在家里,然后都回来了。
解说:晓丽打工的这家工厂,实际上是这个叫前桥的乡镇里开办的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工厂。
记者:在此之前,比如说像您这个镇来讲,这个范围内工业有没有?
田礼文(安徽省枞阳县前桥镇党委书记):工业没有,空白。前桥这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人的优势,人力资源比较丰富,我们有近六万人口,在外面劳务人员也有两万人,其中从事服装行业的有三千;第二个就是我们政府诚信,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为你(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解说:2010年,有两家服装企业落户前桥镇。当时,为了留住工人,支持工厂的开办,乡镇也确实履行了提供服务的承诺。
田礼文:当时我跟他(企业老板)讲,我要采取三个措施。一个措施就是给他制作专题片,在我们县内的电视网上,广告,广而告之;第二个就是给他搞一个,在全镇范围之内搞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招工宣传会,这个我们也做了。
记者:镇政府专门为了一个厂……
田礼文:对,为了一个厂,召开招工宣传会,我们县长亲自参加,县里这个纪委书记也来参加了,还是给他(企业老板)鼓励,还有一个就是,利用年终集中回家的时候,给十一个村,我们有十一个行政村给他们下达了任务,硬指标,我要你们一个个地给我找,把在外面务工的人员,回乡的时候,要第一时间赶上去,要给他们做足工作,要他留住,留在本地。
解说:据镇领导的统计,去年这两家企业的工人月平均工资在1800元左右。一年下来,全部工人实际领取的工资总额为400多万元,而企业上交给镇里的税收也有300多万元。镇领导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镇里的工厂数量会越来越多,而留下来的工人数量也同样会越来越多。
夜幕降临,当天下午章新利和王娟参观过的这家服装工厂里灯火通明,工人们在加班加点,而工厂的老板殷芳龙,已经有了更多的打算。
殷芳龙(安庆华美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马上就要实施单件流水,同样的人力,但是它的产量就是要增加30%到50%,等于节省了人力。实际上给工人一个压力?
记者:那就是说,就是改变现在工人工作的一种状态,就是更紧张起来。
殷芳龙:对,但是单件流水目前在国内,应该很多发达地区已经推行了,在我们这个地区还很少。
记者:纯粹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改变?
殷芳龙:对,管理模式的提升。
解说:殷芳龙改变管理模式的想法,即将在这家服装厂里实施,他表示现在工厂订单源源不断,但要招收更多的工人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靠提高效率来实现产能的增加,则更为可行。在这场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无论是老板,还是工人或者地方政府,他们都在努力抓住自己的机遇,获得更多的财富。对于章新利这一代工人来说,他们有了比父辈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有了加快工业化
城市化的可能和条件。那么,对于几百公里之外,身处上海的葛斌和侯文峥他们来说,这个时代又意味着什么呢?请继续收看《新闻调查》。
解说: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列出了全球"推荐参观之地",上海也有一处场所名列其中,并被称为"上海时尚地标",它就是上海莫干山路50号。
侯文峥:从2003年开始,上海已经开始出现创意产业园或者说是出现第一批先行的这个类似于,或者创意产业萌芽的这些园区,它(莫干山路50号)在2004年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杂志封面,它已经是有一个相对清晰、独立的明确的一个主题放在那里,然后吸引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家也好,包括来的人也好(都是目的)很清晰的,我要看上海的当代艺术,就是M50。那么我们也去参观学习,觉得当然就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记者:对你个人的冲击大吗?
侯文峥:对我个人的冲击应该讲我觉得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解说:那个时候,原本还处在老毛纺厂关停并转之后的困惑状态中的侯文峥,突然觉得或许将从此有所转变。2005年,侯文峥被派往上海纺织集团的另外一处老厂房实施改造工程,打造一个创业产业园。
记者:其实是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
侯文峥:对,完全是在一个新的地方要去厮杀。
解说:几年之后,这里已经改头换面成为服装设计的创意园区。
侯文峥:我们商街勒夫特园区(音),就做上海服装服饰类设计孵化平台,为设计师,为服装服饰类的品牌提供设计、展示,括它的商务办公活动、培训,就是一系列的帮助。有这么一个或者说共同的一个平台,能够把这些资源集聚在这个平台上面,相互交流、分享,这个是我们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
解说:随着这些经由老厂房改造的创意产业园的兴起,曾经辉煌一时的上海纺织服装产业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起点。那么,原有的制造产业被放弃了吗?新的升级又是否能够真的实现呢?
席时平(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把棉纺设备搬到了江苏的大丰,我们买下了800亩左右的地,然后建设一个产业的园区,上海纺织大丰产业园区。在那新建一些制造业的基地,整个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历史上有400多家制造业企业的一个集团,在环路内,我们就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了,全部都调整结束了。
记者:那现在比如说,还从事这个纺织主业的还有多少?
席时平:首先我要说一个概念,我们原来一讲纺织,就是纺纱织布。我们现在纺织的概念,产业链已经延伸了,就不单单是制造业,也不单单是制造业当中最最劳动密集的这一块了,整个纺织的产业链是越来越长,一直从原料、设计、研发开始,最后一直做到,我们现在要做的商业、国际贸易、品牌营销、服务,然后还有时尚产业。比如说走秀,比如说时尚媒体等等,还有我们举办国际服装文化节,那么这些都是纺织整个产业链当中,甚至延伸到现在后面,教育。
解说:在上海,服装的品牌不计其数,或许每一年都会有许多品牌诞生,也同样会有很多品牌消失,就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型服装厂里一位来自日本服装公司的雇员正在监督成衣的制作。
记者:你们来中国是,更重要的是看中中国的这个人力成本吗?
员工:没有,我们现在是看中上海的市场。
记者:你是觉得上海的消费能力会很强?
员工:我现在感觉他们消费能力很高,一般我们的衣服,他们就说那么便宜,其实在日本,我们已经不算便宜,就算中等,一万多一点日币(八百元人民币),但是好像对现在,上海人的生活水准来讲,他们就感觉好便宜。
解说:这位女士所效力的日本服装公司,很快将在上海的高级商场里设立自己的品牌专柜,事实上当中国的制造企业正在努力谋求产业升级和品牌之路时,中国的市场早已成为全球大大小小品牌争相竞技的舞台,中国早已不再是"世界的工厂",而是"世界的市场"。那么中国的企业,为此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呢?
记者:那你怎么看待中国现在这些服装企业都在想升级,但是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员工:想要升级,一定要自己要忍耐,要先去学,看市场,看人家的品牌为什么会做到这样。
解说:就在不久前,葛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安徽省的枞阳县来开办他和妻子的第一家服装厂。从此,往来于枞阳和上海之间就成了葛斌的日常工作。
记者:比如说像上海地区、江浙地区,它就没有把纺织服装业作为一个主导的一个产业,而且用工荒又逼迫着你们不断地内迁,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种被遗弃的一个感觉吗?
那倒没有。
葛斌:我认为就市场经济就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某一种行业或者是某一个产业,如果已经不符合发展规律了,那我觉得它(被淘汰)是必然的,我觉得对于我们纺织行业来讲,你最终肯定还是要往争取往上游走。
记者:有人说,就是说产业升级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一个词汇。
葛斌:对,每个人说品牌的建设,说我怎么样去打一个品牌,大家都很好说,但是从我周边来看也有做品牌的,在这个做品牌的过程中就被淘汰了。那么从我自己个人来讲,我现在在初期正在创建品牌,我就已经觉得困难重重的了,而且我不知道未来到底能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好。人们常常都说,就说一份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那么在品牌这个道路上,我觉得有可能你耕耘下去,不一定有这种收获,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解说:尽管还要面临诸多的难题,尽管还要解决更多的困惑,但是从葛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正在努力中的中国制造企业的现实,期望当下一个春季到来时,人们对于如何破解"用工荒"这个难题,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答案。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 ·深企女装“百图”“曼娅奴”“丽莱” 03-19
- ·70个韩国品牌抱团落户常熟“捞品城” 03-19
- ·福建服装企业寻突破:鞋服一体是出路 03-19
- ·解析:服装风格艺术在上海与香港市场 03-19
- ·追本朔源 再谈公共纺织品的卫生之痛 03-19
- ·土耳其国际纺织机械展将于4月举办 03-19
- ·低价服装+假吊牌冒充名牌 造假者被罚 03-19
- ·义乌市自营进出口稳步增长 服装及衣着 03-19
- ·8家服装企业豪赌IPO 03-19
- ·2012年3月5日至11日柯桥纺织价格指数 03-19
- ·未来十年中国将致力从纺织大国到强国 03-19
- ·福建石狮印染业主导纺织品国标话语权 03-19
- ·越南国内服装市场中国货被越南泰国产 03-19
- ·越南纺织服装产业出口成长率不断上升 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