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棉纱价格 氨纶 棉纱 棉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纺织机械机器换人是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时间:2016-09-13 09:56:29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共有条评论

   中国纺织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廉价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的优势,无纺机械设备等,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人口红利的消失,生产成本的增加,新一代农民工更加注重自身权利的意识,中国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着改革。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纺机制造大国,但纺机制造水平还不高,所以企业必须加快转型,提高技术性能。低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现状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市场需要,不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纺机产品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中国纺织产业转型方向无疑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转型升级。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赶上或超过生产成本的增加,这才是转型升级的意义,“机器换人”就是一条途径。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纺织企业使用高速、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纺机装备可以减少用工,提高效率。由于目前全球棉花原料不足,高档纺织机械设备能充分利用纤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未来5-10年时间,这种需求趋势将更加明显。

  纺织机械机器换人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来,一股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正在席卷浙江、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引发各方关注。据悉,仅浙江省嘉兴市今年就将实施“机器换人”企业800家、技改项目800个,减少用工8万人;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作出规划,计划几年内就让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全市八成以上的制造业企业。

  一个半月前,绍兴金汇纺织年产3000万米涤纶面料技改项目上线,新购置的260台新型喷水织机、9台扦经车、26台络丝车、260台倍捻机全部投入使用,预计年增销售额2亿元,净增利润5个百分点。

  在南浔区年初排定的100家“机器换人”企业中,目前,80家已经开始改造,40家已经投入使用。眼下,“机器换人”已覆盖电梯、电机、电磁线、纺织、木业等五大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些企业逐渐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用工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据统计,全区1至4月工业性投入28.06亿元,工业技改投入15.69亿元,设备投资11.1亿元。

  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需求量将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去年底召开的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省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今年5月,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我市“机器换人”专项行动方案,同时公布了首批“机器换人”示范企业12家、试点企业28家。

  纺织机械换人效益之下隐忧多

  日前,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表示,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面临三大问题:

  一、用谁的机器。

  我国在生产一般消费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目前来看,机器换人主要还是用国外的机器来换人。而造成这种市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差距。

  二、换掉什么人,谁来操作机器。

  机器换掉的是出卖体力的操作工,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懂得操作机器的仍是技术工人。如果缺少技术工人操作维修这些先进的机器,最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

  三、换下的人去哪里?

  由于机器换人,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将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1、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三大问题确确实实存在,咨询公司Solidiance亚太区总裁迪埃特预计,6大日本公司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一半,而中国本土4大机器人设备制造商加在一起仅占中国市场份额的5%。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外国机器人巨头处于垄断地位,尽管这几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国产机器人企业奋起直追,但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本土品牌工业机器人与外资品牌相比,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ABB四巨头占到53.8%的市场份额。

  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主要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这三大块中,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对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国企业,因此长期受制于人。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内企业在减速器这一机器人关节部位的关键元器件普遍依赖于进口,“减速器是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的重要因素,研究减速器,不仅仅需要好的设备,更要有好的材料和工艺,材料需要绝对的耐磨。而这些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赶上国外的技术的。”

  2、人与机器的艰难磨合

  2007年,唯美董事长黄建平去国外考察了一圈,惊叹于西方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回来就花400多万引进了七八台自动化设备,却遭遇部分中层的反对。

  “一台机少则十几万,多则五六十万,就减几个人划不来。”当时生产车间主任也有此微词。更困难的是,像戴朝智这样的工人有的不想,有的不懂怎么操作机器:“我浑身是劲,这么一抬、一搬就搞定的事情,怎么要那么麻烦来操作呢?”

  钟伟强说刚启用新生产线那会,“老卡”,严重时不得不停线检修,瓷砖厂的窑炉24小时运转不能停,空窑运行一分钟就是5000多块的能源和设备维护成本。三番五次下来,工人都从“全自动”打回“全部要自己动”的原始状态,机器就这么闲置下来,不到一年时间不得不拆掉,400多万的机器就被打入“冷宫”。

  陈舞琴告诉记者,在机器人刚进入澳美高新的生产车间之初,工人会因为害怕而不敢靠近,担心因为自己操作不当而弄坏这新科技。而且,操控机器人的编码对工人而言几近天书,更增加了彼此间的疏离。

  然而,历经近半年的磨合,如今两者的关系已愈发紧密。尽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机器人的高效运转依然离不开人的配合。

  3、换下的人去哪里?

  建厂4年多来,浙江信威塑胶有限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在不断招工补员。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去年12月,企业管理层决定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然而,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后,许多人工活儿将由机器代替,意味着将产生一批剩余劳动力。按照企业管理层的预想,此次将一次性裁减50多名职工,接近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正因为这样才引发前段时间因机器换人而发生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纷争事件。